洪承畴派出了多名密探,潜入起义军内部,假装投降,获取起义军的信任。
并且让这些密探在起义军中散布谣言,挑拨离间,制造内部矛盾。
李自成很快就发现了这一情况,他立即召开了紧急会议,提醒大家警惕内奸。
他对士兵们说:“兄弟们,现在是我们最困难的时候,但我们不能自乱阵脚。
任何谣言都不能动摇我们的团结。
我们要相互信任,共同应对官府军的进攻。”
为了防止内奸的破坏,李自成加强了对营地的管理,增设了巡逻队,严格审查每一个进入营地的人。
他还亲自审问了一些可疑人员,确保起义军内部的纯洁。
在他的努力下,起义军的士气逐渐恢复
与此同时,洪承畴的大军已经逼近铁山城。
他命令前锋部队先行试探,自己则在后方指挥全局。
起义军在李自成的领导下,凭借地势优势,顽强抵抗。
他们在城墙上设置了滚木擂石,弓箭手严阵以待,随时准备迎战敌人。
李自成站在城墙上,望着远处的官军,心中充满了坚定的信念。
他对身边的士兵们说:“兄弟们,我们虽然人数不多,但今天,我们要让官军知道,我们不是任人宰割的羊群,而是不屈的战士!”
在李自成的鼓舞下,起义军士气高昂,每个人都做好了战斗的准备。
---
起义军中的一些动摇分子被洪承畴许诺的蝇头小利迷惑,打起了歪主意。
其中,有一个叫白广恩的人。
他原本是起义军中的一个小头目,但由于在战斗中屡次受伤,心生厌倦,对未来的前景感到迷茫。
当洪承畴的密探找到他,许诺给他丰厚的赏金和官职时,白广恩心动了。
他开始频繁地与密探接触,逐渐被拉拢。
一天深夜,白广恩偷偷溜出营地,与洪承畴的密探见面。
在昏暗的灯光下,密探递给他一袋银两,低声说道:“只要你把你们起义军的各大营位置告诉我们,这些银两就是你的了。
事成之后,还有更多的赏赐等着你。”
白广恩接过银两,心中一阵波动。
他想到自己多年来的辛苦和伤痛,再看看手中的银两,最终还是选择了背叛。
第二天,白广恩找到了机会,悄悄将起义军大营的具体位置告诉了密探。
密探迅速将消息传回给洪承畴。
洪承畴得知后,立刻调集精锐部队,由曹文诏等人率领,连夜出发,直奔起义军主力大营。
李自成虽然性格温柔,但对局势的敏感度极高。
他在得知有内奸的可能后,加强了营地的警戒,但仍然未能完全避免危机的发生。
他不断巡视营地,关心士兵们的生活,鼓励大家保持警惕。
然而,白广恩的背叛让他措手不及。
夜幕降临,起义军的营地一片宁静。
突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夜的寂静。
曹文诏率领的官军如猛虎下山,迅速突入了起义军的中军大营。
李自成看到官军已经冲入他的面前向他杀了过来,立刻慌乱的拿起武器抵挡。
周围的士兵们也被突如其来的袭击打得措手不及。
李自成大声呼喊,试图组织士兵进行抵抗,但形势已经失控。
官军在白广恩的指引下,直扑郝临冠和可天飞的营帐。
郝临冠和可天飞虽然奋力抵抗,但寡不敌众,最终被官军包围。
在激烈的战斗中,郝临冠和可天飞的部众全军覆没,许多士兵战死或被俘。
李自成见状,心如刀绞。
他虽然性格温柔,但在这一刻展现出了坚强的一面。
他命令亲卫保护自己,带领剩余的士兵撤退。
在混乱中,李自成成功带领一部分人逃出了官军的包围圈。
事后,李自成对白广恩的背叛感到极度失望和愤怒。
他召集幸存的将领,严肃地说道:“兄弟们,这次的失败是因为有人背叛了我们。
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坚决打击内奸,才能在未来的战斗中取得胜利。”
他的温柔和坚定,让士兵们重新燃起了希望。
尽管遭受了重大打击,李自成依然没有放弃。
他继续带领起义军,寻找新的根据地,为未来的战斗做准备。
---
此时,明朝的起义看起来已经被全部扑灭,那些投降的小头目们还在沾沾自喜,认为识时务者为俊杰。
他们围坐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举杯庆祝自己的明智选择,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
然而,他们忘了,洪大帅不是杨鹤。
杨鹤对农民军还是很客气的,投降前好言相劝,投降后好吃好喝招待。
常常亲自出面,与投降的士兵们交谈,安慰他们的心灵创伤,给予他们重新开始的机会。
每次宴会上,杨鹤都会亲自敬酒,表达对他们的信任和尊重。
而洪大帅的态度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始终是站在豪强士绅这一方。
对待这些不愿意耕作的农民破产者,从不手软。
很快,洪大帅便露出了狰狞的面目。
他下令将这些投降者集中到一个偏远的山谷,那里四周被高高的山峰环绕,几乎与世隔绝。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士兵们将这些起义者一个个推入早已挖好的深坑,然后无情地将他们活埋。
鲜血染红了泥土,空气中弥漫着死亡的气息。
起义军家属,无论老弱妇孺,也全部被坑杀,不计其数。
妇女和孩子们被无情地驱赶到一片荒凉的空地上,周围布满了持刀斧的士兵。
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和绝望,但没有人能逃脱这残酷的命运。
最终,这些无辜的生命在一阵阵哀嚎声中消逝,尸体被草草掩埋,仿佛从未存在过。
---
崇祯五年十一月,陕西地区的农民军基本上被洪大帅全部剿灭。
那些曾经在陕西大地横行一时的起义军,如今要么被俘虏,要么四散奔逃,消失在了茫茫的山林之中。
而那些从陕西打到了山西和河南的起义军,则开辟出了更广阔的战场。
李自成所率领的闯营便是其中之一。
李自成性格温和,不同于其他将领的凶悍,他总是尽力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对待手下士兵如同兄弟般关怀备至。
在他的带领下,闯营虽然人数不多,但士气高昂,战斗力极强。
在长期的流动作战中,李自成率部攻占了凉州城,希望能将这里作为根据地,发展势力。
他命令士兵们修缮城墙,分发粮食给城中的百姓,赢得了当地民众的爱戴。
然而,好景不长,明军的围剿很快到来。
面对强大的敌军,李自成深知硬拼无益,最终不得不放弃凉州城,带着部队撤离。
这一决定虽然痛苦,但他深知,保护士兵的生命比坚守一座城池更为重要。
撤退后的李自成并没有一蹶不振,反而变得更加谨慎和机智。
他从之前的失败中吸取了教训,开始在流动作战中不断给予朝廷军队以运动打击,坚持打游击战。
他善于利用地形优势,经常在山林间设伏,出其不意地袭击敌军。
一次,李自成得知一支明军押运粮草经过一处狭窄的山谷,他立即组织部队埋伏在山谷两侧。
当敌军进入伏击圈时,李自成一声令下,闯营士兵从四面八方冲出,将敌军打得措手不及。
战斗结束后,李自成不仅缴获了大量粮草,还救出了许多被俘的农民军士兵。
在另一次游击战中,李自成得知一支明军骑兵即将经过一片密林。
他命令士兵们在密林中设置陷阱,用树枝和绳索制造障碍。
当敌军骑兵进入密林时,马匹纷纷被绊倒,骑兵们乱作一团。
李自成率领部队迅速出击,将敌军一举歼灭。
战斗结束后,他命令士兵们妥善处理敌人的尸体,不允许有任何虐待行为,充分展现了他温柔的一面。
通过这些巧妙的游击战术,李自成逐渐恢复了实力,士气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他的部队在各地流动作战,不断打击明军,成为了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
崇祯六年,由于洪承畴仍在陕西、甘肃一带绞杀农民军,崇祯皇帝决定采取更为严厉的措施,以彻底平定叛乱。
他破例让关宁军出身的临洮总兵曹文诏节制,来指挥山西北部的延绥总兵张应昌等将领。
曹文诏素以勇猛著称,他在边疆屡立战功,深得崇祯信任。
接到命令后,他迅速集结兵力,准备对农民军展开全面进攻。
与此同时,崇祯皇帝又调驻扎在河南的左良玉部张平斌,以及四川的耿起部的川兵前来会剿。
左良玉和耿起都是久经沙场的悍将,他们的加入使得明军的剿匪战斗力大大增强。
左良玉部的骑兵尤为凶猛,而耿起部则擅长步兵作战,两支部队的配合使得农民军难以招架。
四大悍将齐聚,农民军在山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曹文诏指挥若定,他利用自己在边疆作战的经验,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
张应昌、张平斌和耿起则各自发挥所长,协同作战,对农民军形成了合围之势。
在一系列激烈的战斗中,农民军损失惨重,许多重要的据点相继失守。
总掌盘王自用见形势不利,决定转战河南,希望能够在那里找到新的立足之地。
然而,长途跋涉加上连番激战,使得他的部队已经疲惫不堪。
王自用本人也在一次战斗中受了重伤,伤势严重,行动不便。
尽管如此,他依然坚持带领部队继续前进,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安全的避难所。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眷顾这位农民军的领袖。
在济源的一处荒僻村庄,王自用的伤势突然恶化,高烧不退。
他的部下们竭尽全力为他寻找草药,但终究无法挽回他的生命。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王自用在部下的陪伴下,静静地闭上了眼睛。
他的去世,标志着农民军在山西的最后一股有生力量的消亡。
王自用的死讯传开后,农民军的士气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许多农民兵选择投降,或是四散逃亡。
曹文诏等人乘胜追击,继续清剿残余的农民军,巩固了明军在山西的统治。
尽管如此,农民军的斗争并未完全结束。
在其他地区,仍有零星的起义军在活动,等待着新的机会。
而李自成等人,也在暗中积蓄力量,准备东山再起。
---
各路农民军在经历了重大的挫折后,急需一位新的领袖来凝聚人心,重整旗鼓。
各路农民军首领聚在一起,进行会盟。
经过一番商议,他们最终推举了一位马贩子出身的闯王高迎祥为总掌盘。
高迎祥虽然出身寒微,但其智勇双全,深受士兵们的拥戴。
他不仅熟悉地形,还善于用人,很快就赢得了农民军上下的一致认可。
高迎祥上任后,首先分析了当前的形势。
明军在黄河天险处布下了重兵,由倪宠和王朴两位名将率领,意图阻止农民军南下。
面对这一强大的阻击,高迎祥并没有选择硬拼,而是决定采用诈降之计来麻痹明军。
他派遣了几名心腹使者前往倪宠和王朴的营地,表示愿意归顺朝廷,并请求明军放行。
倪宠和王朴虽然有所怀疑,但考虑到农民军内部的混乱和高迎祥的表态,最终还是放松了警惕,允许农民军通过指定的渡口。
就在明军放松戒备的那一刻,高迎祥迅速行动,率领农民军主力趁着夜色飞渡黄河,成功突破了明军的封锁线。
当倪宠和王朴反应过来时,农民军已经顺利进入河南境内。
高迎祥的这一招诈降,不仅让明军措手不及,也为农民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进入河南后,高迎祥并没有停留太久。
他深知明军很快就会追上来,因此决定迅速行动,率领大军分兵返回陕西。
高迎祥的战略是利用陕西的地形优势,重新建立根据地,为未来的反攻做准备。
在高迎祥率军返回陕西之际,他留下了一些重要的将领和部队,以确保在河南的物资供应和后续支援。
其中,“老曹哨”罗汝才和“小红狼”秦鸿朗等人被委以重任,负责在中原地区抢夺粮食和其他必需品。
罗汝才以其精明能干著称,善于在复杂的环境中寻找机会;而秦鸿朗则以勇猛果敢闻名,能够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
这两位将领的留守,为高迎祥的主力部队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高迎祥的这一系列行动,不仅有效地分散了明军的注意力,还为农民军争取到了宝贵的喘息时间。
在返回陕西的途中,高迎祥不断收编各地的小股起义军,壮大了自己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