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元年
李自成十八岁。
天启皇帝溺水而亡,崇祯继位后,明朝的政治体系已岌岌可危,徇私舞弊、贪污成风。
各级官僚吃拿卡要,从驿站制度就能窥见一斑。
而李自成所在的米脂县,当时是片沃土,来往行人较多,作为驿站快递员的他,传递军事信息的任务相对轻松,被官员压榨的情况也较轻。
加之李自成当了驿卒后的这几年,结交了不少朋友,如铁匠刘宗敏、老农民田建秀、老实人高一功等人,他们在生活中给予李自成不少帮助。
因此,李自成在这个岗位上,过得还算顺风顺水,勉强能吃饱饭。
即使在这几年陕西大旱之际,他也未失业。
同年,农民王二等人在白水起义,引爆了陕北的农民革命。
崇祯皇帝为了剿灭起义军,以防寇的名义禁止邻近的山西粮食进入陕西,准备用饥饿疗法来对付起义军。
这个策略无疑是火上浇油。
有人向崇祯提出异议:“这样连当地的百姓也都会被饿死的。”
崇祯恬不知耻地说:
“那些贼寇也是我的孩子,我也不想这么做,但没有办法呀。”
群臣不置可否。
有人腹诽:“原来当你的小儿子的代价是被饿死是吧?”
米脂县的艾家是十里八乡的大富户,由于钱和粮的存量还是可以的,所以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但是周围的一些小富户,和一些小中产阶级就非常的惨了。
陕西的普通百姓和小富农因为这离谱的政策,和离谱的粮价,接连不断的破产了,不得不造反抢粮,揭竿而起。
崇祯二年。
所谓苛政猛于虎。
某位刑科给事中看到了驿站制度的崩坏,上书崇祯皇帝,要求对驿站进行整顿。
上书崇祯皇帝的内容:
“陛下,以微臣所见,大明朝的驿站的夫役和马匹数量有限,而东征以来,军情紧急,差遣官员络绎不绝,远超以往。
欲维持原状,实难办到。
臣所见,从通州到山海关,夫役、马户及车户无不泪如雨下,不忍目睹。
而瘦弱的马匹死于槽枥之间,难以计数。
困守在大名驿站中的工作人员虽有编制之名,却做着外包的杂活,每天疲于奔命,勉强果腹。
但他们大多选择忍气吞声,继续工作,不愿务农为生。
由此可见,大明朝普通佃户的生活有多艰难。
希望陛下能提高一下这些驿站员工的待遇。
毕竟,这个驿站制度是传递全国各省信息的重要渠道。
这些驿卒也是对大明朝很重要的。”
崇祯看着这份奏章,被国库空虚搞得心烦意乱,本无意理会此事。
但身边的谄媚之臣刘茂提到:
“陛下,我们干脆将大明所有驿站裁撤,这样就可节省数十万两银子了,嘿嘿。”
崇祯立刻来了兴趣。
钱钱钱,命相连。
崇祯一生对金钱极度敏感。
于是,当刘茂提及此事时,崇祯立刻精神抖擞,询问对策:“以爱卿的看法,应该怎么做呢?”
刘茂便声情并茂地讲述了一番,其实中心思想只有一个:裁员,裁掉驿站,节省下来的钱用于抵消新增加的军饷开支,以减轻百姓负担。
对此方案,崇祯一半赞同,一半反对。
他同意了前半部分,即节省下来的银子用于补充军饷,但却并未答应减轻百姓负担的部分。
在刘茂的主持下,明朝于崇祯二年颁布了新的驿站规定,宣布裁减驿站。
最终核算下来,共节省了六十八万两白银。
相对于大明朝的巨额国库收入,这笔钱不过是杯水车薪,但对于成千上万的驿站快递员、车夫、壮丁来说,却是救命的稻草。
崇祯表示:“百姓要为国家着想。驿卒们就全都下岗吧。”
这些快递小哥们一下子就这样全都下岗了。
失去了收入,又无法转业,该如何是好?
刘茂的初衷不过是封建地主阶级对于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所采取的割肉补疮、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
这不仅没有解决民生问题,反而造就了一大批无业游民。
很明显是弊大于利的。
然而,崇祯完全没有看到这一点。
这次裁员不仅造就了大批无业游民,随着驿站裁撤,许多驿站小哥和壮丁纷纷逃亡。
驿站里的马匹饿死、病倒无数,无人再为朝廷传递消息,大明朝的信息传输系统直接瘫痪。
这样的后果是灾难性的,导致后来大明朝在进行对内、对外作战时,军事情报传输能力极差,后勤系统严重受损。
若非这次裁员,大明朝或许会多撑几年,不会被银川驿站的某个普通的快递员所裹挟,直至倾覆。
然而正是由于崇祯皇帝为首的统治者的倒行逆施,逼出了一个未来的起义领袖——失业的银川驿站小卒李自成。
大明朝是宗族供养制。
主要是由宗族、地方豪强、富绅供养朝廷赋税,然后再由朝廷将税收用于支付官员工资和士兵的军饷。
大明朝的阶级等级金字塔:
排第一等级:皇帝和皇亲国戚。
排第二等级:功勋阶级。
排第三等级:宗族豪绅。
排第四等级:百姓。
明王朝到了如今,皇亲国戚、功勋阶级、宗族豪绅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土地,其中也包括合法、不合法的购买,天下已经有七、八成落入他们手里。
这时候皇帝没钱,朝廷没钱,百姓也没钱。
皇亲国戚、功勋阶级集合了天下大量的财富。
而且,不用向朝廷交税。
皇亲国戚:“我们是崇祯的自家兄弟,不用交税。”
功勋阶级:“我们是跟着高祖打过天下的,也不用交税。”
宗族豪绅:“我们把地都租出去了,去问下面的佃农去收税去。
顺便帮忙,把我们那份也收了。”
这样一来,官员工资和士兵的军饷,就只能由百姓承担了。
百姓被逼无奈,种着全天下两成、三成的土地,却要交巨额的税费。
可怜的大明百姓为了活下去,仅仅是为了活着。
只能去承担这份重担。
---
崇祯二年的下旬,秋风瑟瑟,黄叶飘零,寒意渐渐侵袭了整个米脂县城。
在这个萧瑟的季节里,朝廷的一纸诏令如凛冽的北风般席卷而来,吹散了许多人的安宁生活。
那是一份关于精简驿站开支、裁减冗员的政令,随着这份文件的下达,无数辛勤工作的驿卒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中就包括了李自成,这位曾默默无闻、勤勉敬业的普通邮差,在这一日迎来了他职业生涯的终点——他光荣地下岗了。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李自成并未感到意外,毕竟近来朝廷财政拮据早已不是秘密。
但他心中依旧五味杂陈,毕竟这份工作虽然辛苦,却也是他维持生计的重要来源。
更糟糕的是,在前不久执行任务的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加之天气恶劣,李自成不慎导致了两匹马力竭而亡。
按照朝廷的规定,这意味着他不仅得不到退休金,还得承担一笔沉重的赔偿费用。
对于一个本就捉襟见肘的家庭而言,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李自成站在空荡荡的驿站前,望着曾经熟悉的马厩,眼中闪过一丝无奈与迷茫。
他不知道未来何去何从,但生活的重担容不得他有片刻迟疑。
为了偿还债务,李自成开始四处奔波,尝试寻找新的出路。
---
崇祯二年末,冬日的寒风凛冽地吹过京城的大街小巷。
李自成失业了,此刻他孤独地走在熙熙攘攘的市井之中,心情异常沉重而迷茫。
失业的这几个月里,他奔波于各大官府衙门之间,试图寻找一份能够糊口的工作,却屡屡碰壁。
在这个动荡的时代,每一个岗位都显得尤为珍贵,竞争之激烈超乎想象。
李自成不禁回忆起在驿站工作的日子,那时候虽然辛苦,但至少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而现在,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无法保证。
家里几代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黄泥腿子出身。
到他这一代,好不容易在银川驿站当上了一名马夫,吃上了皇粮,这本来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然而好景不长,驿站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大批冗员被裁撤,。
尽管他在驿站工作的时间并不算长,但那份微薄的俸禄却是全家唯一的经济来源。
如果李自成是单身,失业对他个人而言生活压力或许会小得多;可偏偏他还有妻子韩金儿和侄女李明月需要养。
韩金儿是个爱打扮的女人,平日里喜欢添置些衣物首饰,即便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她也难以改变自己的消费习惯。
而李明月此时十五,还没有成年。
李自成作为她的叔父,按照朝廷的法律,是有养她的责任的。
这让本就捉襟见肘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
李自成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不仅是自己能否生存下去的问题,更是心爱的女人和侄女今后生活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