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是简介,没有必要面面俱到。下边,想谈几点创作体会:
一、关于《育龙记》的定调。《三国演义》将诸葛亮写成了一个完人,神机妙算的智者。《育龙记》将诸葛亮写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格调当然不能输给《三国演义》。格调达不到高度,读者很快就会扫兴。但是,作为现代人的我,又不愿意违心的去神话一个人。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是这样处理的。此书定调比《三国演义》还要高。在写诸葛亮问世时,那天夜里徐州大地发生了火流星,当一个新的生命诞生时,忽然一道强光破孔入室。当时,人们无法解释这一天象,占卜者说诸葛亮是天聪星下凡。人们都信以为真。这么高的格调,后边的故事就自然难写了。我用的办法是,诸葛亮自己将自己拉下神坛。六岁时,诸葛亮对娘说:“我不喜欢别人叫我天聪星,因为我和别的孩子没有不同,饿了想吃饭,困了想睡觉。”后来,他又在多个场合下表示,将一个大活人弄得神秘兮兮的,百害而无一益。在官学读书时,甚至为喊天聪星,与同学发生过激烈争吵。这样一来,实事求是的用墨也就轻而易举。
二、《三国演义》,在写诸葛亮时,给人们留下了两个不可思议的地方:其一,诸葛亮的书读得那么好,名气那么大,社会关系又那么硬,在荆州应该轻而易举的获得一份像样的工作。但是,他不仅没有,反而来到隆中那样偏僻的小山沟,受了十年劳苦。其二,诸葛亮出山时,为何选择寄人篱下的刘备,几乎是白手起家。难道他不知道,创业之路是何等的艰难?对于这两个不可思议的地方,《育龙记》作出了精辟的诠释。这都是诸葛亮深思熟虑的结果,因为他追求的人生目标是全面击败曹操。要实现这一崇高的目标,不经过隆中励志,住在灯红酒绿的襄阳城中是实现不了的。最后出山时,又之所以选择寄人篱下的刘备,也与这一目标有关。在诸葛亮看来,一张白纸没有负担,才能写出最新最美的文字,才能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诸葛亮有信心将弱者变为强者,进而显示出自己的英雄本色。
最后,想谈谈《育龙记》的现实社会意义。我敢说:
少年读了《育龙记》,勤学不辍长志气;
成人读了《育龙记》,说话办事讲礼仪;
姑娘读了《育龙记》,知道如何做贤妻;
父母读了《育龙记》,懂得怎样教儿女;
老人读了《育龙记》,看好孙子更积极。
本人非专业人士,书中可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欢迎大家批评指正。作为大众文学,希望大家不要求全指责,更不希望看到“荒场无人种,种了惹麻烦“的现象出现。
胡家普
2021年10月于北京嘉城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