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初始阶段是从捡破烂开始,在京城村庄租房子慢慢站住了脚。
废铁也是破烂的一种,有些国有工厂的废铁堆积没法处理,这些人闻风而动骑着板车找过来,国企会免费将废铁交给他们,倒过来还会给他们一些处理费用。
房地产开发后,对铁的需求就开始大大增加,这些人依靠先发优势低买高卖赚到了第一桶金。
赚到钱后,他们就开始建立废品站,收购废铁,将废铁分门别类变废为宝,好的成品直接卖给工地或个人,差一点的直接卖给炼钢厂回炉重练。
废品站都才开始起步,有实力有眼光活泛点的才开始往这方面发展,但受困于资金实力,规模都不大。
反而是本地有实力的人也看到这一商机,利用关系网和实力建立了更大的废品站。
收破烂转为收废铁,久了就改为捣铁,捣铁门槛低,竞争十分激烈,商品的竞争都是从价格开始,为了争取货源,货主都提高了收购价格,变相降低了利润。
价格在升高到一定程度后稳定在一个区间范围,形成了买入贵,卖出便宜的价格格局,高买低卖利润从哪里出来啊?最后只有在重量上找平。
门槛低,利润大,很多外省的新来人口都涌入这个行业。
这批赚到钱的人为了保证安全,从运输到装车都从本乡本土里面找人,给的钱都很多。
他们回家过年时,都是带着大金链子的暴发户,农村的传统价值观受到了冲击,一部分人开始亲近他们,想通过他们的门路赚到钱,一部分人还是对他们很不屑,认为他们好景不长。
回家后他们归还了欠债,重修了房屋,一下成为村里的“成功人士”。
这些人带着乡亲就开始在京城打拼,拉钢筋的车都是经过钢板加厚的,能装10几吨,几个人装一车,活计比种地和建筑都轻松,每车收入30元,后来增加到50元,比种地划算多了。
主要缺陷是装车的活不连续,在京城后吃住都要自己单独花钱,生活成本比较高。
老板和装车工都在京城五环外的村庄租房子,货车停在房前,装车工吃完早饭后就在胡同口蹲着等活。
老板有生意后,司机就喊上装车工去装货,这时就要看亲疏关系了,或者和老板有关系,或者和司机有关系,否则就是上了车也会把你喊下来。
也有脸皮厚的,上去不下来,都是乡里乡亲的,有时候也算了。
90年代初期,信息不通畅,很多生意依靠碰大运,农村人很迷信,一般都喜欢装货时顺顺利利的。
一般一车3-5个装卸工,没有定数,有时候多上两个,只要货主觉得这趟货赚钱,为讨一个好彩头,不想和装卸工闹矛盾。
对于进城打工的农村人,新式的雇佣关系才刚刚开始,大家都没有完全适应新的角色,对货主会陪着笑脸,但没有后世那副奴才的模样。
不管货主还是装车工都还很淳朴,没有严格的标准和制度管控,都是在道德界面的约束和管理,只要情理上说得过去,就都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