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诊断为受了惊吓,需要静养,说不清楚那天好了,但也有可能永远都好不了。
王金凤快要疯了,她陷入了深深地自责中和愧疚中,看着三岁呆呆愣愣的儿子,她心如刀绞,多少个夜里她无法入睡就这么静静地看着躺在炕上的儿子。
于洋的四叔于志瑞是毕业于武阳市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在长宁县医院外科,他医术高明,但对于洋的病情也没有办法。
只是认定于洋是被吓后的精神问题,觉得随着于洋年龄的增长,免疫能力的增强,身体逐渐发育成熟,精神方面应该会有好转,但肯定不可能和原来一样,后来开了少量治疗精神病的镇定剂“安定”吃吃看。
求医无果后,王金凤带着儿子去看偏方,十八里铺的看香的“何仙姑说于洋三魂七魄的受到了损伤,在月明星稀的夜里,做了几次招魂的法事,但都没有效果。
何仙姑没有收王金凤的钱,只是把她送的蛋糕留下了。
于洋吃了个把月安定,没有什么效果,又听乡上的医生说,镇定剂不能多吃,吃多了好孩子也会吃坏,就把药停了。
王金凤没有别的招了,只有在家里供上长仙、黄仙和保家仙,逢年过节烧香上供,祈祷自己的儿子能够康复。
于志远收到讯息后回来时,看见儿子痴呆的样子他的心都碎了,看见妻子那憔悴不堪的样子,他没有发火,还安慰了王金凤。
一年后看于洋还没有好转,父母在万般无奈下,在外面躲了一年,顶着计划生育罚款,要了三胎,结果不如人愿,第三个是个女儿,取名于芳。
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转找苦命人,自此,这个家失去了原有的欢乐。
时光如流水,再艰难的日子还是要过起走,也许是生理在发育,身体会自我修复,于洋在成长中慢慢地恢复很多,现有症状就是与人交流反应慢,学习任何东西都很笨,别人耍个心眼或者是说些弦外之音他根本不懂,做事一根筋。
但他也有让人惊讶的地方,比如吃得多,一身怪力,跑得快,跳得高,体育老师看他是个苗子想把他引导去练体育,但在教导几次后就放弃了,因为他对体育规则无法准确的掌握和理解,有时候当时还知道,一觉醒来又忘记了。
于洋爷爷叫于文河,原来是临水村村长,后来因家里成分不好下了台。
于家人都特别聪明,于文河姐姐考上了大学,嫁给了长宁县高官王源舟。
在1966年以前环境还比较好,在王源舟的帮助下,于洋大伯于志军进了邮电局工作,于洋二伯于志民进了道班工作。
于志远运气不好,1966年他才16岁,当时环境变得不好,成分的事又被提及,即使家里在县上有关系,还是没有能进入国家单位,只能下地干活当一个农民。
那时四弟于志瑞和五弟于志元年龄还小,于志远就成了家里挣工分的主要劳力。
于家的老院坐落在临水村街中间,紧靠着乡政府,共有五间大瓦房。
于洋生病后过了5年左右,大伯就在临水村的南街新修了房子,从老院搬了出去。
又过了两年二伯在大伯那个胡同也修了房子,从老院搬了出去。
四叔在长宁县医院当医生,安家落户在县里。
只有于志远和于志元在老人的房子里住着。
爷爷奶奶年龄大了,养老被提上了日程,于洋11岁那年于家家族会议,于家五兄弟在老院开会,五个儿媳妇面沉似水的坐在院子里等结果。
于洋大伯家的老大于成龙旁听并记录,于成龙是于家的长房长子,当时已经31岁了,他的女儿于倩只比于洋小两岁。
于志民家里没儿子。
于洋和老叔家的儿子于淼年龄较小,只能随着母亲呆在院子里。
院子里静悄悄,房间里争闹不休,经过一阵吵闹和争论,结局就是老三和老五住着老人的房子就应该给老人养老,一个人负责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