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章 :救人,消失的发簪(1 / 2)我本布衣!首页

夜色下。

好不容易缓过神,看着一旁掉在地上的血经,丑夫一边喘气,一边伸手拿过来。

没有第一时间去看那血经中的内容,丑夫望着昏迷的裴世喜与裴亦绾,托着软绵绵的身体,确认裴世喜只是昏迷后,便来到裴亦绾身旁。

望着以往像个高冷仙子一样的裴亦绾,此刻一动不动,浑身血迹的模样,丑夫感慨之余,便解开裴亦绾的衣服,用裴亦绾的青丝带,为其包扎被监察司斩出来的伤口。

而过程中,丑夫自然也看到裴亦绾穿着肚兜的模样。

青白纹凤的肚兜,白花花的娇躯,或许换做其他人看到这一幕,定会气血翻涌,甚至色心大的人,还会趁机动手动脚,毕竟像裴亦绾这等倾城仙女,机会可就这一次。

但此刻,对于丑夫而言,内心中却是十分平静,没有一丁点念想。

今晚变故,对于裴亦绾姐弟,只要姐弟安全,便算过去,日后之事不需要他们姐弟操心,或许余生也会偶然想起,道上两句,那时候真危险。

但对于丑夫而言,从天黑后所经历的一切,那一幕幕,都将毕生难忘。

“监察司勾结外族,对裴府动手,这下,要出大事了!”

给裴亦绾包扎好伤口,丑夫叹口气,恢复少许力气后,便将裴亦绾抱入一个房间内。

出来后,丑夫便去看看那两个黑衣蒙面女子。

率先倒下被称呼为‘归一’的蒙面女子,早已经没有生机,眼睛都流着血,而来到凉亭下那个蒙面女子时,发现这名女子内力深厚,此刻虽是重伤,但尚有气息。

不过想想也是,若非有雄厚的内力,方才也不会让那魁梧男子都想不到,重伤的情况下,女子还能反击。

既然没有死,丑夫便抬起手,如同对待裴亦绾那般,把女子身上的衣物解开,发现白皙的皮肤上,不乏一些大大小小的剑伤,甚至肩膀上,还有一个小小的老茧,似乎是被箭矢留下来的痕迹。

“这女子到底是做什么的?”

丑夫十分诧异,望向眼前这蒙面女子,这样的伤口,无一不在说明这女子的来历不一般。

看着昏迷的蒙面女子,包扎好伤口后,丑夫便起身,去府邸内取一些药。

与裴世喜住在一起,丑夫自然知道常备的药物放在何处,除去外伤药外,最关键的,便是一些治疗暗伤的药。

裴世喜往日练武,特别是长枪,两边手指与关节,可没少受内伤,故而府中倒也有一些治疗药物。

拿药回后院,先是给裴亦绾敷好药,随后便出来给那蒙面女子敷药,过程中,丑夫突然注意到,蒙面女子朦朦胧胧似乎要睁开眼睛。

见到这一幕,丑夫不由得再次惊叹,内力深厚的人就是不一样。

想起自己那低配版,或许连入门版都算不上的‘仙避’,丑夫心里别提多羡慕有内力的人。

方才若非那外族之人最终选择离开,死的人,怕就是他林丑夫。

“在高手面前,连自己都保护不了!”

丑夫不由得在心底自嘲。

曾以为,梦境在现实中发生时,自己在梦境中偷学到的老剑仙招式,虽不能保护所有人,但在拼死的情况下,或许能有机会保护父母。

然而今晚的遭遇,让丑夫彻底醒悟过来,知道自己未免太过天真。

昏暗中。

看着蒙面女子要醒过来,丑夫连忙拿起一旁地面上的小树枝,盖在女子的脸上。

无论是想要得到血经,还是监察司的背叛,亦或者那逃跑的外族高手,丑夫都不想参合进这件事情。

与裴府这个庞然大物不同,丑夫的父亲,是个整日骂骂咧咧的农民,母亲也只是一个普通村妇,兄长方才在府试中考到名次,弟弟还那么小,还有何叔何婶一家,还有祖父祖母,大伯一家,叔父一家,他们也都是普通人。

别说那些裴府、监察司、外族,就是一个县令,都是他们得罪不起的大人物。

夜色下。

丑夫给女子敷好药之后,便开始为女子穿好衣物。

看着女子那没有多大力气的手,抓住自己胸口的衣服,为蒙面女子绑好衣服的丑夫,随即毫不犹豫的起身,挣脱女子的手后,便转身离开。

拿起拐角处的包裹背在身上,丑夫确认四下无人,便离开后院,再次回到来时看到的尸体旁。

这一次,把包裹丢在地上,丑夫便朝着城门跑去。

…………………………

城门处。

几个衙吏坐在城头下的门内,呼呼大睡,只有一个衙吏撑着眼皮,不断盘算着时辰,等会轮换休息。

日复一日的枯燥,让所有衙吏都已经麻木,对于所有人而言,只要以后人盯着,不发生大事就好。

“嗯?”

疲倦的衙吏突然听到脚步声,远远看到一个惊慌的人影跑来,当见到来人赫然是方才从城外进城不久的丑夫后,衙吏那困乏的双眼,微微皱起来。

然而还不等衙吏上前询问,就看到丑夫大喊道。

“不好了!死人了!死人了!!!”

丑夫的话,在安静的夜色中,如同惊雷,还在熟睡的衙吏被吵醒,还不等缓过来,随着耳中传来‘死人了’三个字,所有人脑海一惊,整个人为之一震。

死人!

这无论放在什么时候,都是一件大事。

城门下,所有衙吏纷纷惊醒,看着神色惊慌的丑夫,连忙询问到底发生什么事,而当得知裴府外,到处都是死人之时,衙吏们纷纷脸色一变。

顾不得多想,衙吏们连忙兵分两路,三个人带着丑夫去通知县令、县丞,剩下的人全都守着城门。

从丑夫的述说中,衙吏们都意识到,裴府的变故绝非几个人可以搞定,通知县令、县丞召集衙吏,而他们守住城门,才是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