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章 展开自救(2 / 2)蓝星踏歌行首页

父亲道:“我想把老三送给东头的刘茂林家,他媳妇生了一窝女儿,到现在没有一个种,前几天遇到他从镇上回来,他好像有这个意思,就看我们愿不愿意。”

母亲道:“一个孩子能吃多少啊,送老三出去也节省不了多少口粮。”

父亲道:“你忘了茂林在镇粮管所工作?他的意思如果老三送给他,后面咱家如果遇到粮食接济不上的时候他愿意帮忙。”

母亲沉默了半天不说话。

董骏依稀记得小时候好像是有这回事,不过最终也没舍得给出去。但随着自己的重生,谁知道会不会改变事物原本的运行轨迹,便赶紧爬起来,抓住父亲的手臂说道:“送老三出去,不如把我送给他们家,老三将来一定比我有出息,能光宗耀祖的。”

母亲把董骏摁回被窝,掖了掖被角说道:“你这么大孩子,都记事了,人家要你干嘛,难道白养你啊!”

董骏又道:“不到万不得已,千万别想着把老三送给人家,否则将来一定会后悔的,再说真到了活不下去的时候,咱去生产队借粮,就不相信生产队敢让咱们一家人活活饿死。”

父亲揉着董骏的头说道:“最近小骏表现得很好,帮妈妈分担了很多家务,我知道你喜欢老三,我跟你妈一样的心情,不到万不得已,谁舍得把自己的亲生骨肉送给别人?”

董骏心里一阵悲凉,不仅想起《白鹿原》里面的田小娥,夜里偷听见公婆想着要吃掉自己,连忙逃回家里,谁知道父母亲竟然认为与其给别人吃,不如自己吃。对比后世富庶的时候,养一条狗都不舍得送人,担心不被善待,这时候的人命还真不如一条狗。

宁为盛世狗,不为乱世人,穷是原罪!

第二天董骏开始到处寻找铁条,别说这年代连找一截铁条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后来终于在大队毛笔厂的看门老大爷那里弄到了一米多长的八号铁丝,董骏不知说了多少好话,还承诺将来定有重谢,才如获至宝的带回家。

没错,董骏要为生存努力了。董骏想做一柄鱼叉。喇叭村坐落在大别山北麓,村庄的三面都有河流经过。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董骏不相信靠着这么多条河流竟然能饿死人。

这时候的生产队大集体,大家基本上没有多少自己的私有财产,而且前些年一直严打投机倒把,所以家家户户连个捕鱼的网都没有,白白浪费了河里的渔业资源。

董骏做的鱼叉不是传统上的三条腿的叉子,而是受后世抖音的启发,做成蜂窝状的九个齿,像海岛渔民使用的一样。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捕捞面积大,九个齿散开如一个水桶口大小,这样只要看到鱼,不管鱼受惊的那一瞬间是前窜还是后缩,以及水中的折射,都能尽量的把这些误差消化了。只要鱼叉投的不是很离谱,就有可能把鱼扎住,然后利用叉刃上的倒刺把鱼牢牢的勾住。

鱼叉的制作得到了父亲的帮助,但是父亲只是觉得帮孩子打造了一个玩具而已,压根想不到这无心之举竟然直接改变了村民的处境。

鱼叉做好之后,董骏就扛着叉柄,把叉刃用旧衣服包裹住,背了个破包,像卖糖葫芦一样,悄悄的出发了。

这个时节天气已经寒冷了,冬天本来也是枯水期。董骏先是来到了村北的草河,草河上水面平静,中间点缀着一簇簇枯草。河水清澈见底,很容易看到水里的生物。

董骏便沿着河边慢慢的寻找目标,很快就发现了一对约两三斤重的鲤鱼带着一群小鱼在河里游弋,离河边大约四五米远。

董骏一阵激动,马上取下鱼叉,屏声静气,瞄着鲤鱼就把鱼叉投了出去。“噗”的一声水响,鱼叉扎到了河底,但是鲤鱼却不知去向。

第一次尝试显然是失败了,游动的目标没有那么好瞄准。董骏惋惜了一下,就收起绳子把鱼叉拉回来,继续寻找下一个目标。

走着走着,董骏突然发现河边有个黑黢黢的影子静卧在一簇水草下,差点错过去。又仔细辨认了一下,董骏发现这是一条大黑鱼,目测有一尺多长。

黑鱼在当地有着不好的传说,都说是死人的灵魂变的。但是董骏是不相信这些的,黑鱼在后世可以入药,尤其是对伤口愈合的患者有比较好的疗效,而且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黑鱼受惊的习惯是往后缩,这个知识点也是后世董骏通过刷抖音获取的。这条黑鱼离岸边只有两三米,对于董骏来说这个距离无疑是最容易发力的。

矮下身,当然这只是习惯问题,董骏满共也才一米多高,再缩也矮不了多少。董骏又用心计算了一下余量,就右手举起鱼叉全力的投掷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