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九章 两王相议(2 / 2)安身立命平天下首页

黄成言略思一番,后道:“殿下,有一事不可不察。”靖王听之,问道:“何事察也。”黄成言紧回道:“乃是潞王那边。”靖王听之不解,稍疑,又问:“难道卿言孤之弟会阻之?”黄成言又回道:“是也,虽是潞王之师李瑞那些人提出的,然对他们而言,不成比成利,成则关乎变法,关乎皇上,在大成而至内外,他们不敢阻之,而在浙江,皇上是难看见的。”

文天听了黄成言的话,脑中便明确一件事,后向靖王言:“改稻为桑之策办不成的。”裕王听之,又疑,问道:“他们能阻,我等助之便是。”

文天便向靖王解释,道:“在圣驾前,马孟熙舌战群儒后,李大学士便提出了一个方略,即改稻为桑之策,要将浙江百姓一半的农田改成桑田,说是只要浙江今年能多产二十五万匹的丝绸,就能弥补国库的亏空。当时我等就该想到,他们这是想出了一个能兼并浙江百姓的农田,真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全不想一个省一半的百姓失去农田,又是倭寇闹事的地方?不出几个月便会大乱。”

靖王一听便急了,却见文天又答道:“李大学士的话一落音,皇上立刻便准了旨。同时恩旨农田改成桑田以后不得加征赋税。皇上怎么也就不想一想,这个方略一旦推行,李党在浙江的那些心腹立刻便会勾结富商巨贾不要命地争买百姓的田地。”

“文大人所虑极是。”赵永接话了,“农田改成桑田以后且不加税,一亩桑田比一亩农田的收成要高出五成以上,这些桑田如果都在浙江那些官商手里,从种桑养蚕到织成绸缎中间便又能省去了买丝的环节,利润可想而知。”

文天又道:“明卿,说的透彻。李大学士提出的这个方略多半是为了弥补国库的亏空,不一定有什么算计。但那几位尚书也同意,肯定有详细的方略来应对。”

黄成言闻此,道:“不能让他们得逞。改稻为桑之策,本是好策略。若文大人言中了,那些人从中获利,不管民生之怠,再好的策略也会成为弊政。焉能如此乎?”

赵永听着便站了起来,“不能让他们如此见利忘国,当时没发觉,如今我等也须在下边补救才是。”

黄成言听此,问众人,“如何阻之乎?”

其中文天、赵永没有立即接话。

此时裕王望着丞相,问道:“师傅,您老如何想?”声音带着一丝殷切。

然赵熙只是欠了欠身子,没有直答,却转而问道:“诸公以为李瑞此人如何?”

众人皆不解其意,但文天略思一番,以至知之,而言:“卑职以为,李公,才能不输丞相,地位轻却权大,朝廷只有他一个大学士,却又兼工部侍郎,或是皇上欲李公以平丞相,而相位高亦权重,天下学子尽欲入相府门下,亦彰显相之名也。是故李公在,丞相就在,李公亡,丞相亦亡。然相欲不阻乎?或平衡乎?是为私乎?”

赵熙听之,俶尔轻笑三声,道:“天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李言曜,有二尚书是其属,而在浙江更有长孙彻这一浙直总督,然老臣已年岁七十七,这条命也须豁出去了,因此这改稻为桑之策,不仅要做,且须做好,为变法,为天下,更为了先帝遗诏,这便是老臣的私心。‘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无关乎任何党争,他人如何想是他们的事,老臣必行此……长孙彻,尚有良心,须一臣而去浙江照看,为劝为行此耳。”

众人听此,皆有一气而入面门,应是浩然气乎。其赵永有小泣,不成言。忽而泛去,不为众人见也。

后赵永问道:“公等,谁去争取他,虽长孙在大事上有分量,然他是李瑞的学生,间不疏亲,岂能惟我等而言。”

但此时黄成言望着赵永和丞相,向他们拱手道:“让卑职去吧,卑职与长孙宗明,尚有情分,皆为湖南老乡。”声音铿锵有力,眼含热泪,横光去天雨,雨忽地晴了。

“还需给我一个职位,好名正言顺的到长孙宗明身边去,向他进言。”黄成言又开口了。

此时众人都互相交换着目光,眼中闪过什么……后文天道:“子先,不争则已,但去浙江能争一分便是一分。让长孙彻最好向皇上和大学士说清楚利害,不能让底下人没了分寸。”随后赵永拍膝站起,向黄成言道:“切记,浙江管丝绸的是司礼监辖下的江南织造局,必不能牵扯他们,牵扯他们,就是牵扯宫里,便是牵扯到皇上。”黄成言道:“当是如此。”

此时靖王看着他,眼光有射斗牛之气,却含一泪,站起身来,折腰为他。

黄成言瞬间汗颜,那手不知是该阻还是不阻?只得道:“于礼法不合。”

靖王却说道:“卿等皆是我大洪朝的臣子,如此为我大洪天下,为百姓,当受之。”

后又折腰向诸臣,众臣只得受之。

赵熙捋须后道:“殿下,老臣略思一番,给黄子先一浙江参军便可,合情合理,既可察兵家操拣,又可劝长孙彻,一举两得。”

靖王抚着腰上那一玉腰带道:“善,孤必为黄卿求得那一纸诉状。”

“好,若得到吏部的那一纸任命,明天便启程。”黄成言激昂道。真是‘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的气概。

靖王殿下后道:“吾等应当尽速行事,不可贻误时机。”

潞王府中,李瑞等人亦在密谋。

大学士李瑞接上言回之:“殿下,大学士一职今唯一名,而臣在这个大学士的位子上,万死却不能退之,位轻却权重,更兼工部侍郎,与高尚书、徐尚书而对丞相,这便是皇上想要看的结果,不争则已,一争便是翻江倒海。虽然改稻为桑不成,吾等之人最重莫过罢官,不会减其田,没其利,而丞相在,吾等便在,不久便会重新为官,若是实行变法,我等这些人,还有活路否?这就是皇上为什么同意臣等提的改稻为桑之策,就是想见众臣的态度,想把我等这些老臣斗上一斗,成则行,不成止,两者皆对皇上有利,这便是皇上的高明。”

荀攸接上道:“殿下,这条改稻为桑之策,不论成不成,皆可以充盈国库,成那日众臣皆知,不成,便是下面的有人贪得太狠了,把他们抄了家,也就是成了。是故成有利,不成亦有利,然不成对我们更有利,而成是对靖王那方更利矣,要的便是相争相斗,不要把手伸得太长便是。”

徐峥听此亦道:“殿下,雁过拔毛五五分的道理,臣等都懂得,圣上也知晓,只要与他们相争,充盈国库便行。”

潞王殿下曰:“善。吾等当依计行事,不可让孤兄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