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选择无疑充满了无奈与纠结。毕竟,无论是完全抛弃旧有的秩序投入到一个全新且未知的环境中,还是继续坚守那看似即将崩塌却又承载着无数记忆和情感的大明王朝,都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决心。
然而现实就是这般残酷,留给他们的时间并不多,必须尽快做出决断,否则就可能会被时代的洪流无情地淘汰。作为一个合格的成年人,他们选择全都要!
……
当然,俗话说天时地利人和,一个都不可缺。清朝正在外面努力搞事情,正好又碰上大旱,再加上好队友地方官员(如河南巡抚李仙风)对起义军的应对迟缓,甚至隐瞒军情,加剧局势恶化。
同时,明朝这些年陆续加征“三饷”(辽饷、剿饷、练饷),使得广大农民的赋税负担急剧加重。本来就已经在生存边缘不断试探的的农民们干脆不干了,抛荒携家带口跑路。
讽刺的是,虽然“三饷”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明朝的军事经费问题,但实际上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明朝的财政状况。
由于加征赋税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土地抛荒现象增多,国家的税基反而缩小了。而且在征收过程中,各级官吏层层盘剥,真正用于军事目的的资金大打折扣。
因此,每当夜深人静之时,崇祯皇帝总会独自一人坐在龙椅之上,长吁短叹道:“朕的这些子民们为何如此难以驯服啊!那些‘刁民’就如同那田间地头里的地鼠一般,怎么剿都剿不干净。
朕这边刚刚将一伙乱党镇压下去,那边却又冒出新的一群闹事之人。真真是应了那句老话‘按下葫芦浮起瓢’啊!朕顾得了这一头,却顾不上那一头;这边刚平息了一场骚乱,那边又燃起熊熊烈火。
这般此起彼伏、没完没了的局面,真是打不完,根本打不完啊!”
都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崇祯很是认同,没有人比崇祯更懂这句话。
所有的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彼此影响,最终促使李自成的势力如燎原之火般迅猛发展起来。仿佛就在转瞬之间,他便再度崛起成为了一支令人无法小觑的强大力量。
那些曾经信誓旦旦地断言“一口吃不成胖子”的人们,此刻被现实狠狠地扇了一记响亮的耳光。而李自成则凭借着自己卓越的领导才能和不屈不挠的斗志,一路高歌猛进,让整个天下为之侧目。
张定对于这其中错综复杂的关系和潜在的危机浑然不知。他一心沉浸在自己所认知的世界里,丝毫没有察觉到周围局势的微妙变化。
他仅仅知晓那个一直以来被视为对他构成威胁的强大势力,已然随着他的同族之人远走高飞。此时此刻,放眼望去,四周空旷寂寥,除了他自己孤零零地伫立于此,再无他人身影。
面对这般情形,张定心中暗自思忖:“既然已是如此局面,那我还有何理由继续等待下去呢?”
趁着敌人不在家,正是搞事的好时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