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的夏日午后,小镇的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青草的气息,阳光透过茂密的树叶洒在地上,斑驳的光影如同静止的时光。蝉鸣此起彼伏,为这平凡的日子奏出单调的乐章。李志远坐在自家门前的小院里,双手托着下巴,目光凝视远处连绵的田野。对于年幼的志远来说,这片土地无比熟悉,但他总觉得有某种无形的力量在远方召唤着他,吸引着他去探索这个小镇之外的世界。
李志远家位于小镇西侧,是一户再普通不过的人家。父亲李建国是一家机械厂的工人,工作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单调的劳作。每天下班后,他总是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身上还带着油污和汗水混合的气味。机械厂在镇上算是体面的工作,但收入并不高,足够一家三口勉强维持生计。李建国每天下班回家,总是默默坐在院子里的木椅上,手里端着一杯粗糙的米酒,眼神空洞,似乎在思考着什么又似乎在逃避着什么。
志远常常会偷瞥父亲那双布满老茧的双手,那是劳动的痕迹,也是生活的见证。尽管父亲很少与他交谈,但志远从父亲那双沉默的眼睛中能感受到一股深沉的力量,一种不易察觉的悲凉和压抑。父亲的话不多,但每次开口,都是简短而有力,像锤打钢铁的声音,沉闷却坚实。
母亲王淑芳则是一位典型的农村妇女,勤劳、坚韧,总是早出晚归地打理家务和农活。她的手因长期的劳作而变得粗糙,指尖处还留下了洗衣和做饭的痕迹。然而,即使在这样的日子里,母亲的眼神里总是流露出对生活的温柔和对儿子的无限期待。她常常叮嘱志远:“志远啊,咱们家虽然条件不好,但你一定要好好读书,争取跳出这个小镇,别像我们一样一辈子困在这里。”
母亲的话,志远从很小的时候就听着,每一句话都像刻在他心里,成为了他人生的基调。在这个安静的小镇里,大多数孩子都无忧无虑地度过童年时光,他们的世界由嬉戏和玩闹组成。而李志远不同,他总是在沉思,思索着生活的意义,思索着父母的艰辛,以及他自己未来该走的路。他对周围一切的观察比同龄人更加敏锐,这也让他显得与其他孩子格格不入。
镇上的人们常常对李志远指指点点,他们说:“李家的孩子不太一样,年纪轻轻就总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然而这些议论志远从未放在心上。他知道,自己与其他孩子的确不同,他的生活中充满了超出他年纪该有的责任感和对未来的迷茫。
某天午后,母亲从厨房里探出头来,喊道:“志远,去小卖部给我买包盐回来。”志远应了一声,放下手中的书,拿起桌上几枚硬币,快步向小镇尽头的小卖部跑去。
小卖部坐落在主街的尽头,那是一间用砖瓦搭建的简陋小屋,里面杂乱无章地摆满了各种生活用品。老板是个四十多岁的男人,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总是一副笑呵呵的样子。志远每次来买东西,老板都会随口夸他几句:“哟,李家的孩子真懂事,将来肯定有出息。”志远总是礼貌地点点头,然后接过买来的东西,匆匆离开。
今天也不例外,志远在小卖部买完盐后,沿着熟悉的路走回家。炎热的阳光炙烤着大地,脚下的泥路被晒得发烫,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郁的青草气味。走在这条路上,志远的思绪不由得再次飘向远方。每当他走在这条小路上,他总会想起母亲的话:“你要走出去,去看看更大的世界。”他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但他隐隐感到,那是他必须去的地方。
回到家时,父亲依然坐在院子里,木椅在阳光下显得有些破旧。父亲依旧沉默,手里握着那杯早已凉透的米酒,眼神依然望向远方。志远轻轻走进厨房,把盐递给母亲,母亲接过后,露出一丝感激的微笑:“志远真乖。”然后,她继续忙碌着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