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三章 登长城感秦皇大气 走塞外观朔地雄风(1 / 2)从孤儿到富翁首页

驼队缓缓北上。

骆驼们昂首缓步,从容不迫。背负三四百斤货物,面对几千里地路程,它们没有一点烦躁,没有一点匆忙,只是等闲视之,犹如人们在自家庭院的小径上散步一样,一副“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大家风范。

獒狗们奔跑着,蹦跳着,或前或后,时左时右,护卫着驼队,警视着周围。偶尔发现一点情况,便“汪汪”地叫了起来,一呼皆应,形成凶猛的声威,“情况”只得敬而远之,躲而避之了。狗是一种最善于运用语言的动物,也是一种最善于恐吓敌人的动物,语言到了它们的嘴里,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更是一种武器。当它们用语言骂、训、诈唬和恐吓对方时,连人类也得逊色三分。

驼与狗的性格相反相成,于是组成了一个相辅相成的集体。

许班头领导着这个集体,井然有序地指挥着这个集体。

“福子,走得快些!”

“虎子,卸驮子!”

“豹子,后边去!”

……

他不时地发号施令,指挥着福子、虎子和以豹子为首的一群獒狗,使这个集体能够步调一致地前进。

此时的老板们已不再像老板,倒像是货物一样,默默无语,被骆驼驮着,送往目的地。

经过几天的行进,贵发已喜欢上了这个集体。与他在村里相比,这里不仅白吃白喝,饱吃饱喝,而且还是好吃好喝!对他来说,这几乎是过节的饭菜。至于干活,他有的是膂力;长途走路,他有的是脚力。对他来说,这是一份美差:工钱高,活计少,吃得好。

贵发跟着驼队一路北上,过了太原城便与家乡的平川不同了:地不甚平,山不甚高,路不甚直。于是,驼队蜿蜒而行,或上下颠簸,或左右曲折,或顺山势,或就水形……原来是到了阳曲地界。

再出忻口,穿崞县(原平),又是几日平路坦途。一上宁武地界,又是险峻的山路。这里路不好走,却见山势蜿蜒起伏,连绵不断,倒有几分看景在眼前——

当驼队行至山根沟底时,举首仰望,山势巍巍,山峰高耸绕云走,山梁横亘风回头!便觉得:宇宙造化何其大,而人的五尺之躯又何其小!惜也,惜也!

当驼队盘山行至山梁巅峰处,登高俯瞰,群山若猪若狗,若马若牛,匐伏于人的脚下,任踏任踩,任坐任骑!便又觉得:人为万物灵长,统天下而御万物,无处不可至,无事不可为!妙哉,妙哉!

这看山景不仅有高低大小之别,还有阴阳刚柔之分:

近视之,则刚气凌凌,若骨头拳头,咄咄逼人!——令人敬而远之也。

远视之,则柔性绵绵,若奶头馒头,楚楚动人!——让人爱而近之也。

这日,驼队走入恢河河道,溯河而上,到阳方口寻骡马店住下。

这阳方口本名叫九牛口,是恢河上的桥洞,也是内长城的出入口。由于恢河两岸的山上是绵延的长城,恢河河道便成了内外交通的孔道。出于军事防御和管理的需要,便在恢河上架桥与长城连接,成了水上长城。由于城桥桥身的分量很重,也由于恢河夏秋时水势很猛,筑桥者便铸了九头大铁牛做桥墩,以求坚固耐用。筑桥者可谓用心良苦:九,数之最大者;铁,物之最坚者;牛,畜之最能负重者和最有顶力者。背负沉重的长城,面对汹涌的恢河,还有比九头大铁牛更能胜任的吗?城桥下,中间有河水流过,两侧河岸上的桥洞则成了人们出入长城的关口,被人们称为九牛口。河之阳侧,叫阳方口;河之阴侧,叫阴方口。久而久之,由于阳方口一侧人流量和物流量比阴方口大得多,随之兴起了饭店旅店商店,再由于清朝以来内长城的废弃和山西旅蒙商人的兴盛,这里官废商兴,官方的“九牛口”一名渐被商人们住宿饮食地的“阳方口”所取代。

乔贵发只听说过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哪里亲眼见过长城?这时来到长城脚下,兴趣昂然,劲头十足,便抽空爬上山梁,登上长城。顿时,一股大气和霸气扑面而来!只见:长城由西北方向蜿蜒而来,横跨恢河上空后,又向东南方向的山峰攀缘而上,像一条巨蟒横亘在千山万峰之上,东不见头,西不见尾,气象雄伟,气势恢宏,让人遥遥感觉出秦始皇当年的大气和霸气!——这么大的砖,这么多的砖,怎样搬上这么高而陡的山峰?又怎样建成这么雄伟,这么横亘万里的长城?而它,经历了上千年的风雨战火和岁月沧桑,竟岿然屹立,不老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