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李大目和三位裨将对于李预尚未信服,却依然很期待他的破敌对策,因此一个个地做出了引颈倾听的姿态。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李预这些年读了很多书,熟悉古代将领的大量经典战例,可谓是如数家珍,信手拈来,只需从中挑取一个适合当前局面的对策即可。
李预说道:“首先呢,敌众我寡,官军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完全不把我们放在眼里,几乎没做什么防备。”
李大目问道:“何以见得?”
李预答道:“如我刚才所说,官军的主将是颍川淳于琼。他与袁绍、曹操曾经一同担任西园八校尉,是一位资历很深的将领。我们在他眼里,不过是一群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他甚至赖得在营地周围布置营栅。”
又是一番惊人的言论。李预这个毛头小子突如其来的发挥让在场的其他人感到无比的震撼。
什么“淳于琼”啊,“曹操”啊,还有那个“西八”什么的,他们完全没印象。他们熟悉的,仅仅是“袁绍”这个名字,因为他是当今的冀州牧,是这支黄巾军最直接的敌人。
而李预却好像很熟悉这些大人物似的,娓娓道来。年纪轻轻,眼界却如此开阔,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这个李预,脑子里绝对有货!
于是,几人不知不觉中被李预折服了。他们屏息倾听,不再质疑。
李预接着说道:“众所周知,骄兵必败。这支官军便是一支骄兵,对我们毫不设防。这正好给了我们一个绝佳的进攻机会。”
独眼龙裨将皱着眉头嚷道:“进攻?不是吧?这不是去送死吗?”
络腮胡裨将也跟着说道:“两千人,进攻八千多人,就算没有营栅,也完全没胜算啊!这简直是拿鸡蛋砸石头!”
李大目摆手示意道:“大家先别急,等李预说完。”
李预解释道:“通常情况下,两千人直接攻击八千多人,确实是以卵击石,自寻死路。只有选择使用恰当的策略,才能将官军一举击败!”
李大目满心期待地问道:“那,具体的方案是什么呢?”
李预从容答道:
“下面说说我的对策,请诸位静听。
“第一,在自认为占优势的官军看来,我们这支弱小的队伍只有三条路可选,要么逃跑,要么投降,要么愚蠢地婴城固守,拼死抵抗。他们断然不会料到,作为被攻击并且处于弱势的一方,会选择主动攻击。此谓出其不意。
“第二,半夜斫营。我们可以在午夜官军大部睡觉时,发起突袭,必定会让仓促醒来的官军惊慌失措。此谓攻其不备。
“第三,县城仓库里应该有很多火把。我们可以把两支火把交叉绑在一起,做成十字形的火把。使用的时候,把上面三个头都点着。如此,在夜里远远地看去,一个人就会被当成是三个人,一千人被当做三千人。另外,晚上进攻时,把所有能用的锣鼓号角都带上,一起鸣响,声势震天,绝对能让敌军大为恐惧。此谓虚张声势。
“第四,我们把两千人分成两队。一队向南直奔敌营。另一队,则是向着西南方向急行,绕到敌营西侧。两队就位之后,同时发起猛烈的进攻。敌人一时摸不清情况,肯定会误以为我们跟来自西方的援军合力进攻,因此必然会全军溃散,往东南方向逃窜。此谓两面夹击。
“如此,敌军必败,我军必胜。将军,各位裨将军,诸位意下如何?”
李大目显然是听懂了。但是他踌躇不已,一时拿不定主意。
李预的这个方案听上去很有诱惑力。如果能如愿以偿,以两千黄巾击败八千官军,那他李大目在众多黄巾队伍中的声望绝对会一飞冲天,从而具备强大的号召力。
只是,李大目觉得这个方案有点太冒险了。万一失败,这支黄巾队伍将承受巨大的损失。搞不好他自己还会有生命危险。
三位裨将则是一脸似懂非懂、不明觉厉的表情。
在场的人一时都陷入了沉默。
从李大目的表情上看,他是有些动心的。
于是,李预继续劝说道:
“将军,弃城而去,只能像以前一样四处逃窜,流离失所。与其过那种饥饿困顿的生活,还不如孤注一掷,全力求胜。
“而且一旦我们赢了,不仅可以保住城中的粮食物资,还能缴获官军的大量辎重。将军您也会威名远扬,与黑山张燕齐名,岂不美哉?
“胜利就在眼前,触手可及,千万不可失之交臂!成败在此一举,请勿多虑!请将军和各位裨将军明断!”
经过这番游说,李大目终于下定了决心:“好,就这么定了!”
很快,城中的黄巾士兵就开始忙碌起来。下午申时,夜袭所需的火把、锣鼓和号角便都准备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