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感不同受抽奖活动最后一天,求月票
“哞——”
三月的晚春,大地解冻,万物复苏,凉州境内垦荒运动也浩浩荡荡的行动了起来。
番和县境内,由剑南道逃入陇右的近万百姓,此刻正在埋头苦干。
他们来到番和城的时间,不过区区半个月。
但为了能尽早过上舒坦日子,所有人都加入了衙门安排的公田垦荒运动中。
由于番和县已经在去年时迁入了两万余口百姓,因此距离城池较近的熟田都被瓜分,荒田也被化作县城内百姓的待开垦公田。
后迁入的近万口百姓,只能被编为乡、村,运气好的编成乡,运气差的编为村。
作为临州大学走出的学子,刘继隆将这五十二名寄予希望的学子派往了凉州最艰难的一线开垦地区。
“小李先生,您这活可不能这么干啊!”
新修的村落外,一对年过四旬的夫妇正在对不远处的某道身影开口。
闻言,驱使耕牛的那道身影也渐渐停下,投来好奇目光。
他们脚下的土地已经被大火焚烧过,眼下只需要将土地犁开,将石块挖出来运走,便能成为一块垦荒地。
“阿丈、阿婆,我这么做有什么不对吗?”
李阳春询问李阿丈这对夫妻,而李阿丈也走上前来,接过他手中的锄头,示范道:“开荒要顺着地势,不能蛮干。”
“你看,你虽然用牛犁过地了,但这些土块里还藏着不少石块,得先敲碎土,把石头弄出来才行。”
“若是像你那样直接挖,很容易把锄头搞坏。”
“这熟铁的锄头,若是放在剑南道,起码值百来钱,可不能这么糟蹋……”
面对李阿丈的讲解,李阳春也没有自傲,反而认真听着,不时点头。
他年纪不过十四五岁,个头也不过五尺二三寸,看上去与普通农户没有区别,但身上却有一股书卷气。
“小李先生起那么早啊!”
“我们这群地里刨食的,竟然比不过小李先生起得早,哈哈……”
笑声传来,远处的村落中顺势走出不少人,都是早起出村来开荒的移民。
凉州很大,加上迁入的人口很多,因此五十二名学子被安排得很分散。
村落的牌坊下,身高五尺五六寸的马懿眺望远处的李阳春,忍不住啧啧道:
“年纪最小却起得最早,看来比吃苦的话,我是比不过他了。”
他从牌坊下走出,而牌坊上则是写着“番和县大斗乡永昌村”等字。
永昌村坐落于番和县西南,位于焉支山与祁连山之间的宽阔河谷内。
早在百年前,此地曾设置有大斗军,兵额一千五百人。
后来吐蕃攻入凉州,大斗军基本阵没,而昔日大斗军的军营也在沧海桑田中变为废墟。
大斗乡便是在昔日大斗军营原址上修建的乡,而永昌村则是坐落在大斗乡西南二十余里外。
此地往上数几千年都没有人在此地修建村寨,因此此地十分原始。
不过此地虽然远离番和县、大斗乡,却有两条小河经过,因此并不缺水,地势也十分平坦,开荒的难度不算太大。
虽说马懿、李阳春两人都是同届同班的同学,可马懿已经及冠,而李阳春因为早慧跳学,如今不过十五岁。
两人年龄差距摆在这里,所以在班级上的时候,交流便不算多。
如今即便被安排到同一个村子参与公田垦荒,却也没有太多时间交流。
李阳春跳级、马懿从小富贵,因此二人并不会开荒。
他们被划入村内李家、马家户籍,与两家共同吃饭、开荒。
整个永昌村有十六户人家,人口不过七十余口,并不算多。
但如今迁徙人口的浪潮还在继续,相信不久之后,永昌村的人口还会翻上几番。
“锄…锄……”
由于是公田,因此开荒并不需要划分地界。
李阿丈与马家阿丈在一处开荒,因此李阳春和马懿也凑到一处。
相比较健谈的李阿丈,五十多岁的马阿丈显得沉默寡言。
因此他们两人的活计,便由李阿丈安排了起来。
李阿丈眼见他们都快握不住锄头了,于是主动说道:
“小李先生、小马先生,您们把地里的石块捡到牛车上,给女子运回村里就行。”
“不用了阿丈,我们能行!”
尽管手疼的厉害,但马懿还是硬着头皮留下了。
李阿丈闻言,当即看向李阳春,却见李阳春也笑道:“阿丈,我们也是农民的孩子,不用担心我们。”
“好吧……”
李阿丈无奈笑了笑,随后低头干起了活。
在他身旁的马懿、李阳春,虽然开荒的动作生疏,但态度却十分认真。
两人模仿着李阿丈的动作,虽然依旧笨拙,但已有了几分模样。
渐渐地,时间从辰时来到了巳时,而马懿也渐渐握不住锄头,不得已停了下来。
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掌,却见那里的老茧鼓胀,竟然在茧下磨出了水泡。
“这骑马射箭和短兵武艺磨练出的老茧还是不够硬,竟然在老茧下面都长了水泡……”
感受着茧下的疼痛,马懿倒吸一口凉气,目光看向李阳春。
李阳春腾出手来看了看,啧啧道:“我说怎么这么难受呢……”
“两位小先生,要不然先坐下先休息休息?”
“不用!”
面对李阿丈的话,两人异口同声回应,随后错愕对视一眼,接着拿起锄头,继续埋头苦干。
半个时辰很快过去,田间干活的女子纷纷离开,其中也包括了李阿婆和马阿婆。
“她们回去准备早饭,你们要是累了,便坐下休息休息。”
李阿丈依旧健谈,笑呵呵解释着。
马懿和李阳春闻言点头,却没有停下干活的动作。
如此过了半个多时辰,返回村里的那些女子才一个个来到了田间。
她们背上背着竹筐,里面装有水囊和早饭。
自从衙门向移民们普及了喝生水的危害后,移民们便开始以凉白开为主了。
反正衙门每个月会发一担煤炭,节省些倒也够用。
“来来来,吃饭吧!”
李阿丈的话,让李阳春和马懿松了一口气,二人疲惫坐下,等着李阿婆和马阿婆将饭菜送来。
不多时,李阿婆与马阿婆到来,先为他们更换水壶,接着才摆出饭菜。
一碗粟米饭,半碗葵菜,这便是他们的早饭……
李阳春倒是没有犹豫,呼吸间便端起饭碗。
虽然觉得寒酸,但他还是大口吃了起来。
相比较他,马懿则是皱着眉头,目光看向碗里的饭菜,迟迟没有动筷。
“马先生,快吃吧,下午还有活呢。”
马阿婆笑着提醒,语气中带着几分关切。
“好……”马懿勉强笑了笑,端起饭碗,硬着头皮吃了起来。
饭菜虽然简单,但饥饿让他不得不放下身段。
吃饭期间,李阳春与李阿丈聊起了剑南道的往事。
“阿丈,你们当初为什么要从剑南道逃到陇右来?”李阳春问道。
李阿丈叹了口气,眼中闪过三分无奈、七分愤恨:
“朝廷加税,贪官横行,我们这些百姓活不下去了。”
“剑南道的田地,十有六七都被世家庶族占了。”
“我们手中耕地本来就不多,结果朝廷自大中十二年开始加税后,就没有削减赋税的说法。”
“我与那些同乡辛辛苦苦种一年地,到头来连口粮都剩不下,反倒还欠衙门几斗粮。”
马懿闻言,忍不住插嘴:“那你们为什么不反抗?”
“反抗?”李阿丈苦笑看向马懿,紧接着低下头道:“我们这些平头百姓,拿什么反抗?”
“他们有兵器甲胄,而我们连农具都是生铁和石头做的,遇上衙门催缴,便只能逃去山里。”
“可是山里没有粮食和盐,最后还是得被逼出来。”
“最后没了办法,听说陇右的刘节帅菩萨心肠,我们这些流民才往陇右逃来。”
“只是逃亡的路上不容易,我家二郎病死在了路上,马家的两个女儿也走散了……”
李阿丈的话让李阳春和马懿错愕,尤其是马懿,他忍不住看向沉默不语的马家阿丈、阿婆。眼见他们碗里的口粮和葵菜不足自己碗里的一半,他心里不免生出几分愧疚。
“日子总会一天天变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