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31 章 我送汪锋上头条 (求追读)(1 / 2)华娱2004:从网络神曲开始首页

结束对汪锋的采访,8周刊如获至宝。

连夜赶稿,加班加点。

将汪锋这句“小小夜曲可笑可笑”放在了封面。

大大的字眼,配上他不屑的笑容。

像极了电影中的大反派。

不出杂志社所料,这篇采访带来的话题效应非常大。

随着《夜曲》的爆火,征服各大音乐榜单。

加之星工厂的宣传造势,李飞这个刀郎第二重新被媒体放到聚光灯下。

尤其《秋天不回来》连续在榜两个多月。

街头巷尾随处可听到“就让秋风带走我的思念”的铃声。

已经有记者给李飞冠以“彩铃小王子”的光荣称号。

就在当下他风头正劲时,8周刊的这篇文章堪称大胆之极。

瞬间吸引了众人目光。

杂志被一抢而空。

当然,汪锋的这番回答。

诸如“国内流行文化流行音乐悲哀”“农村包围城市”“李飞音乐和歌词非常一般”等,本身也是爆论。

哪怕只是看文字,就能感到他脸上那股优越和不屑。

就差指着李飞的鼻子骂他土,听他歌的人更是土。

彻底点燃了舆论。

首先不满的自然是歌迷。

他们认为自己被汪锋冒犯了。

几个论坛和贴吧里,骂声四起。

“??汪锋这是什么意思,难道不听他的歌听了李飞的歌就是土,就低人一等?”

“老子听歌罢了,无缘无故就成了农村人。”

“只能说汪锋飘了,忘记自己当年干的烂糟事有多恶心。”

“呵呵,一个抛弃队友的人,他的人品可想而知。”

“不就是鲍家街的叛徒嘛,叛徒神气什么。”

“就是,现在在采访时人模狗样指点江山,装的多牛逼似的,当初为了出名直接把乐队其他人都甩了。”

“他妈的,这个叛徒反而还鄙视咱们,你也配。”

“呸呸!”

无疑,在这些人眼里。

汪锋有点倒翻天罡。

抛弃乐队其他人独自签约,忒不地道了。

不光当了叛徒,还敢反过来居高临下教育大伙。

凭你也配?

部分歌迷是单纯反骂回去。

而有一些人则驳斥汪锋所谓音乐性、雅与俗的观点。

“说夜曲没有音乐性,牛逼!”

“这厮口气这么狂,连夜曲都入不了他的眼。”

“几个菜呀喝成这样?”

“估计在他眼里,其他人全是乐盲,只有他懂音乐。”

“不就上过央音么,嘚瑟个啥。”

“成天牛逼哄哄,不知道的还以为自己是联合国秘书长呢。”

“所谓的专业,不过如此。”

“流行音乐都是下里巴人,装什么阳春白雪。”

嘲讽的声音,此起彼伏。

稍微学过一点音乐的人,都很无语。

汪锋这个评语,着实逆天。

说《夜曲》没有音乐性,你怎么敢的。

岂不是睁眼说瞎话。

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

哪怕你说它音乐性一般,也不能说没有。

各家娱乐媒体,都无法否认。

所以,汪锋开始遭遇到了舆论的反噬。

《京城娱乐信报》的评论指出,“汪锋嘴里的音乐性,究竟是什么?”

文章的标题还算客气。

不过内容逐渐展开,就不大客气了。

最后一段总结更是提出疑问,“这番观点终究是他专业素养的评判,还是个人好恶的随意论断?”

虽说用的是问句,但读者能够从评论中看出偏向。

《当代歌坛》特别邀请了一位毕业于央音的音乐人,对李飞的《夜曲》进行剖析。

这位音乐人盛赞《夜曲》的编曲。

直夸前奏非常抓耳,很有《七里香》的感觉。

虽然文字上看起来是“肖邦、钢琴、夜曲”,但整首歌李飞并未借鉴、引用、模仿任何肖邦和肖邦夜曲。

而且在整首歌中其实作为主乐器的,是吉他。从前奏、主歌、副歌、结尾当中,都担当着主要渲染氛围的乐器。

除了作曲,李飞的词很有化景意向,十分唯美。特别在学生群体中,无不留下惊为天人的震撼。

最后赞扬了李飞作词凄美却不矫揉造作,不堆砌辞藻,也是当之无愧的鬼才。

当代歌坛的这篇文章,评价极高。

旗帜鲜明夸赞李飞和夜曲。

即使没有说汪锋一个字,可分别从“词”“曲”两个方面论证了所谓的音乐性。

驳斥了他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