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二回 夜来泥石流 邛县闻鼓声(2 / 2)喋血盛唐首页

赵元恺命令大家不要停歇,继续往前赶路,但不要太快。心里也在反思,自己的经验还是不足,如果一开始就让大家穿上蓑衣,继续赶路,后面发生的事也许就不会白废。但是如果没有刚才的折腾,怎么会积累经验呢?大雨磅礴,前面的路也看不清楚,地上全是雨水,而且山路本就滑,现在加上雨水,就更滑了,不时就来个人仰马翻。赵元恺让大家,全部下马,牵着马向前冒雨赶路。终于在一个时辰后,走出了辰山的范围,大家也相对安全了。才命令大家拴好马,在一个树林旁边重新支起帐篷安歇。现在也顾不上马儿是不是淋雨了,似乎对于大雨,这些马也有自己的应对。看样子自己刚才的担心是多余的。

天亮了,但雨却没有停下来,这不停雨,又在野外,怎么做饭?赵元恺只好命令大家继续饿着肚子,冒着雨往前赶路,这个时候雨还能小一点。终于走了一个时辰的路,看到了一个村落,看样子这个村子还不小,赵元恺立即命令大家到村里去避雨。

找到村民叫来了村正,村正忙招呼村民为大家准备饭。赵元恺等人则被村正请到家里去了。村正家里果然与外面的村民不一样,光房子就修的很大,难怪大家都想着当官,就算现代社会的村主任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村正叫来了村里的几个大户乡绅前来作陪,赵元恺毕竟是吃着人家的,也不反对。这些乡绅倒也知趣,每个人都给赵元恺准备了丰厚的礼品,赵元恺也是照单全收。

午饭后不多久,思邛今印江县令范不鹞前来迎接赵元恺,说乡下简陋,让赵元恺等前去县衙安歇。这范不鹞是个胡子花白的老头,对赵元恺是毕恭毕敬。赵元恺见到这个年龄的老人,就会想到自己家的父母,所以对这范县令也是非常客气。赵元恺说要不是公务在身,更喜欢这乡土风情,更接地气。范县令连连称诺。其实赵元恺也不想打扰村里太久,毕竟是二百多人呢,所以才答应了范县令的请求。

开始动身的时候,雨就开始小了,路上花了近一个时辰,来到了思邛县衙。到县衙的时候,雨就不下了。太阳也从云里面露出了头俯视着大地。万物也享受着雨后阳光的滋润。

来到县衙后堂,为什么说是后堂呢?因为古时的县衙分为前后堂,就像皇宫分前后宫一样。前堂是县令办公的地方,后堂就是县令及家属居住的地方。旁边还有一些小院就是县丞及县尉等人家居住的。刚坐下,茶还没有上,就听到前面传来击鼓的声音。

赵元恺的第一感觉就是发生了要案了,百姓比较急,所以来击鼓鸣冤了。而和赵元恺不同想法的是除了赵元恺之外的所有人。

我们平时在电视里看到老百姓有了冤屈或者事态紧急,都会去击鼓鸣冤,而这个时候,不管县太爷有多忙都要放下手中工作,前去升堂问案。击鼓者也不用提前准备状纸,也不用交任何费用,直接陈述事实,县太爷就会根据事实做出判决。然而并不是这样的,这个时候的鼓其实是县太爷下班的铃声,鼓声一响,也就代表着县太爷可以下班了。真正把这面鼓当作百姓鸣冤的是从明清开始的。

所以当范县令听到这个鼓声的时候,脸都绿了。赵元恺可是总黜陟使,这个时候击鼓不是找事吗?知道的是捣乱的,不知道的还以为他这个县令天天如此不作为。不要说这官能不能当得好,如果惹怒了赵元恺后果可是很严重的。赵元恺出发当天朝廷就把赵元恺任命的圣旨传达到了各道各州各县,不作为丢官事小,要是为了这事把命丢了,这把可真玩大了。范县令都开始后悔去将赵元恺请来县衙了,这就叫“偷鸡不成失把米”,后悔有什么用,事情已经发生了,只能硬着头皮跟赵元恺解释一下了,至于信不信就看自己的运气了。那赵元恺到底信不信呢?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