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郑军的军营住处、俘虏的身上,将官的府邸和郑军的库房里,一共搜刮出了四万九千多两银子,也全部落入了兴复军之手!
李承明下令,每个阵亡的兴复军将士给予三十两银子作为抚恤金,有留遗嘱的将银子交给遗嘱中的人,或者交给其亲戚朋友,没有留下遗嘱也没有亲戚朋友的,记录下来,等有一天找到其亲人再交给其亲人。
其他的兴复军将士,每人发放两个月的银饷作为这次战役的赏银,伤残的将士另有补助。
对李承明来说,最为惊喜的就是那堆满了库房的粮食了,新复军一直对扩军比较保守,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被粮食所困扰。
让每一个兴复军将士都填饱肚子,这是兴复军最初的凝聚力所在,同时也意味着大量粮食的消耗。
不能劫掠百姓,不能收取重税,同时粮食有限,所以李承明一直都不敢轻易扩军。
现在好了,有了这批粮食兴复军还可以再扩军数千人!
囤积了这么多粮食,而且铅山城内郑军人数远多于百姓,看来郑军确实想将铅山城打造成一个难以攻破的堡垒。
奈何兴复军不按常理出牌,靠着枪炮犀利轰开城门,压制城头守军,然后快速突入,步兵也是组织严密,勇悍无比,入城后结阵稳步推进,快速占领城门!
至于去慢慢的啃城墙,登上城墙,城墙上厮杀...这些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大量兵力的战术,兴复军通通没用过。
兵力少战力强,适合速战速决!
至于民政...
铅山城内的原县衙班子早就不知道哪里去了,郑军进驻后城内的民政由运粮官韩德民在管。
韩德民有秀才功名,屡次乡试而不能中举,见郑军大肆招兵买马,为了生计,便决定弃笔从戎。
这年头读书人从军还是比较少的,郑军也不能真把他放在前线当大头兵用,韩德民从军后先是做了军中的文书,被人称呼为“韩秀才”,后来被调来分水关负责运送粮草。
郑军全面接管铅山城后,韩德民由于是郑军中为数不多的读书人,便被派到到铅山城负责管理后勤和民政。
虽然韩德民的军职还是运粮官,但这时他实际上是铅山城的文职主官了,既管后勤,又管民政,是个不可多得的行政人才。
李承明找到韩德民让他投靠兴复军时,刚开始韩德民还是死活不肯的,还说忠于大明、誓不从贼之类的话
李承明笑了,嘲弄的笑,问道:“你忠于的,是郑芝龙还是隆武帝,如果你忠于隆武帝,那你们的军队为什么被人称作是郑家军,而不叫明军?”
李承明赌像他这样的人即便是在替郑芝龙做事,也不肯去承认的,他们只会骗自己说是忠于大明,忠于隆武帝。
如果承认了是忠于郑芝龙,那便成了没有风骨,见利忘义的小人,那不是谁势大就可以投降谁了么?
所谓越是读书没读明白的人,越喜欢又当又立。
李承明也只是帮他认清楚事实而已。
李承明道:“大明完了,自从崇祯皇帝殉国后就完了,你也不用骗自己了,好好活着吧,多为百姓做事才是你们读书人应该做的。”
说完李承明转身离去,吩咐手下道:“不能让他走出这个房间半步,不能让别人跟他说一句话,包括你们也不能跟他说话,想吃喝了给他送吃喝的,想方便了就给他马桶,但不能让别人接触他!对了,将房间内所有有文字的书籍和纸张都拿走!”
区区一个秀才而已,先晾你几天,还不行就关小黑屋,实在是个死硬分子就送进战俘营,教你知道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铅山城已经被拿下,但铅山县城与信州府城之间还有个分水关,分水关随时可以出兵截断铅山城与信州城之间的交通要道,这让李承明感觉像是喉咙里卡了根鱼刺一样难受。
所以,还得回去占领鹅湖镇,制衡分水关,将郑军堵死在分水关,从此江西的局势,再跟郑军无关!
李承明用步话机给还在信州的梁子城发消息:我需要八门新式大炮,接下来我派两千人占领鹅湖镇后,你那里再派一千兵力护送着新式大炮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