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鸣之前看腾野占卜寻鸡,颇为有趣,就磨着老头想学,腾野一直没顾得上理他。
腾野摸了摸胡子,说道:“那不过是雕虫小技耳,也罢,难得你有心,我传你就是了。”
说完他起身到内屋,取来一本帛书,上面密密麻麻的写满了蝇头小楷。
元鸣接过一看,是本手抄本《易经》,帛书颜色发黄,质地像是绢帛又像是兽皮,一看就很有年头了。
腾野叹了口气,一脸缅怀之色地道:“这本《易经》还是我的师傅传给我的,当时我也是个二十余岁的年轻人,懵懵懂懂。一晃多年过去了,少年子弟江湖老,岁月不饶人啊!”
《易经》元鸣早已经听腾野讲解过,既然这是腾野的老师留给他的,这么多年了,怕是老夫子的心爱之物吧?
君子不夺人所好,元鸣推辞道:“这本书先生收藏了这么多年,我还是不要的好。况且《易经》我早已学过了。”
腾野摇了摇头,说道:“易之博大,无有穷尽。这本手抄本《易经》历经无数代勘校、注释,凝聚多人的心血,怕是最详尽的一本了。你好好保存,多加参悟吧。”
说完腾野又从随身口袋里,掏出三枚黄澄澄的铜钱,向元鸣传授了这六爻占卜法。
古人卜筮之道的起源,远在《周易》之前,先民们便懂得卜筮的法门了。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周礼》记载春官太卜掌三礼,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连山》、《归藏》早已失传,如今仅有《周易》传世。
《周易》的作者一般认为是伏羲,当时仅有其图形,尚未有文字。周文王又将其进一步演化为为六十四卦,又加以辞,是为《彖辞》。
周公赋予爻象,各作《爻辞》。最后孔子作《十翼》。于是就成书于现在这个样子,史称“易经四圣”。而《易经》也成为后世阴阳五行哲学的鼻祖!
占卜一道,当然也是传承自《周易》,万变不离其宗。虽然更严格来说,卜筮之道起源要早于《周易》,但只要是占卜之法,都不能离开《易经》的范围!
占卜的方法有很多,传统的占卜使用蓍草,通过三演十八变求得一卦,此法为最早的八卦筮法。
为什么要使用蓍草呢?
《碑雅》里解释“蓍”字说“草之多寿者,故字从耆”。
耆,古代六十岁称作耆,泛指长寿。
蓍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别称“蚰蜒草”、“锯齿草”。茎直立高一米左右,一本多茎。夏秋间开白色小花,深秋枯槁,来年逢春又生。
蓍草每年生一茎,百年之后百茎丛生,才可用来占卜,据说这样的老草才能具有灵性。
人老成精,草老通灵啊!
《博物志》上也说“蓍千岁而三百茎,故知吉凶”。
这三演十八变求卦的方法,《易经》里面说得很明白:“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勒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勒而后挂。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具体做法就是,准备五十根蓍草,将一根拿出来不用,放在一旁。另将四十九根合拢在一起,以象征天地未分之际宇宙是浑然一体的“太极”混沌状态。
此时,占卜者要上香祷告,静坐凝神,心中默念所卜事宜。然后端坐桌前,合拢四十九根蓍草成一把,然后信手分为二份,左右各一堆,放在桌上,这象征“天地始分,太极生两仪”。
然后,从左边一堆里取一根蓍草放在左手的四、五指节中夹住,这叫“挂一以象三”。
三才,即天、地、人三才。
完成这套程序后,轮到所谓“揲之以四,以象四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