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章 《<论语·里仁>第5章 君子的仁德坚守与得失权衡》(1 / 2)论语新论传统经典的当代意首页

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解读:

一、原文释义,启迪智慧

孔子说:“财富和地位,这是人人都内心渴望和向往拥有的;然而,如果不是通过符合道义、正当合理的途径和方式去获得,君子是坚决不会接受并安处于这样的状况之中的。贫困和卑贱,这是人人都从心底深深厌恶和极力想要摆脱的;但倘若不是依靠遵循道德、合法合规的手段来改变这种处境,君子是绝对不会逃避自身应有的原则和底线的。君子倘若背离了仁德,又怎么能够配得上君子的称号呢?君子哪怕是在吃一顿饭这样极其短暂的时间里,也不会违背仁德;在仓促匆忙、紧迫危急的时刻,也必定会遵循仁德;在颠沛流离、艰难困苦的处境中,也一定会坚守仁德。”

在这里,“欲”确切地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渴望和向往,是人类基于本能对于物质丰富和社会地位提升的自然追求。这种欲望本身并非错误,而是人性的一部分。

“处”所蕴含的意义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接受,更强调的是内心深处的坦然接受和安之若素。只有通过正当途径获得的富贵,君子才能从内心真正地认可和接纳。

“恶”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于贫困和卑贱那种由衷的反感、排斥和拒绝的态度。这是一种基于生存和发展需求的本能情感反应。

“去”具有主动舍弃、摆脱、远离的意思。它表明了人们对于改变不利处境的积极意愿和努力。

而“道”,在这一语境中,指的是符合道德规范、伦理原则以及社会正义的方式和途径。它是判断获取或摆脱某种状态是否正当合理的标准。

孔子清晰而明确地指出,人们对于富贵的向往和对于贫贱的厌恶,是人性中普遍存在且无可非议的本能情感和欲望倾向。然而,关键的核心在于获取富贵和摆脱贫贱的方式和途径必须符合道德规范和正义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