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7章 史记·沈望本纪(2 / 2)谁说我不是气运之子的!首页

十六年,魏王再行变法之举。攸虽古稀,疾往魏都。于殿前大拜,谏魏王。魏王不许,行变法之事。

十七年,因病卒于魏都,时年六十有五。

十八年,魏军大败,西戎入侵,十日破三城。

十九年,魏都破,魏王薨,时年三十有九。

——《史记·洛攸列传》

……

洛昭注视着洛攸,注视着这天下发生的一切。

与洛昭而言,短短数十年不过弹指一挥间,而于天下而言,数十年,足以,改朝换代……

魏王死后,西戎势如破竹,攻入王畿,兵围邦周之都。幸得洛氏倾巢而出,断其后路,邦周得以流传。

后人称这段历史为——西戎之变,但是却从来不知道事件始末。

然而这段历史却被刻意抹去,只有从流传千年的洛氏对于洛攸的记载中,推测出当时邦周的情境,魏王的所作所为……

后人眼中的李谕。

1902年的夏天,23岁的青年李谕来到了伦敦。作为大清国为新任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国王及印度皇帝爱德华七世加冕贺礼的代表,李谕是庆亲王奕劻和慈禧太后精挑细选的精英。23岁的他精通西学,还自学了英语、德语、日语等多国语言。作为清国使团代表,亲王载振交给李谕的任务是尽可能多搞出一点大新闻,让这次出使的动静越大越好。

大家好我是新人&¥*…&…¥&%#…#

1879年12月22日,李谕出生在天津的一个中产家庭里。李谕的父母经过多年打拼,懂得了西学的重要性,从儿时起就让李谕学习西学。李谕的家庭不能说是骡马跪族吧,也能说是大富大贵。李谕作为一个读书人,武德不够充沛,但作为一个优秀的做题家,李谕也没有被同学们看不起。

众所周知,20世纪初的大清朝是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世界,具有亡师风范的大清军队只能抱着逝一逝的心态,来对抗各国联军,但这种努力显然失败了,天津被打得稀烂,李谕的许多亲戚、朋友、同学甚至老师都在那场战争中去世,以致于我们无法清楚地知道李谕少年时期的经历。

庚子国难后,李谕来到了京城。身为分文的他只好去找个差事。他选择了京师同文馆,因为他听说过那里有许多豪劫。但可惜的是他不知道,在八国联军侵华的庚子国难里,这所学校也受到了冲击,停办了一年多,因此李谕只能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图书管理员。

在图书馆的日子里,李谕认识了两个人,范熙壬和朱献文,李谕发现原来自己以前所学的知识,和他自己研究出来的东西已经赶上,甚至超越了西方顶尖大佬。前总教习丁韪良和物理教习施德明一次探讨中,李谕趁需而入,帮助他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在之后的深入交流中,丁韪良发现李谕具有极高的科学造诣,推荐李谕担任庆亲王奕劻的助学先生。

八国联军侵华时,慈禧想出了一个妙寄——向列强宣战,然后自己跑了。签订条约后,李鸿章这个大清国最懂洋务的人已经死了,很多事奕劻自己搞不定,急需一位助学先生讲述西学基础。

在担任助学先生期间,李谕在丁韪良帮助下尝试着写了第一篇论文,并漂洋过海寄到了英国皇家学会的《自然科学会报》。这篇关于X射线的论文引起了西方世界的震惊,伦琴、开尔文、哈金斯三位大佬对这篇论文称赞有加。

苏洵说过“薪不尽,火不灭”,丰厚的稿费让李谕在《自然科学会报》上发表文章,天文学、热力学、原子物理学等多方面他都有所涉猎,多次占据《泰晤士报》头版,西方世界对这个来自龙的国度的年轻人感到十分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