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对于那些带着孩子的游客,蒋耀先他们还是会劝他们按照常规,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接触自然。赵凯发现,越小的孩子,对动物的畏惧心理越轻。在坎帕拉,已经建起了国家级的动物博物馆,这里,有志愿者讲解环保对动物生存的重要。
蒋耀先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乌达尔这个女婿,但他知道,是因为乌达尔对于动物的关爱,他喜欢上了这个黑人女婿。的确,乌达尔对动物的喜欢达到了常人难以理解的程度。而他的很多做法,让与他接触不多的人很不解。
比如,乌达尔喜欢猩猩,他并不是像动物学家那样做什么研究,而是把原始森林里猩猩看成自己的亲戚。据丽丽说,乌达尔总会去鲁文佐里,说那里的大猩猩都认识他,长时间不去,他们会想念他。丽丽给老爸蒋耀先回忆:那次乌达尔带丽丽一起去鲁文佐里,密林中静极了,稍有声响都听得真切,丽丽紧张到所有的汗毛都立起来,紧紧攥着乌达尔腰上围着的布。
“你别离我这么近,等一下他们会扑过来,你一定会被吓到的。”当时乌达尔这样提醒着丽丽。
丽丽已经很害怕了,乌达尔还这样说,她更是吓得直哆嗦。果然像乌达尔说的那样,忽然一阵哗哗啦啦的声响,是树叶被拍打过的声音,那么响、那么爆烈。在丽丽他们头顶上回旋,像是千军万马的呼啸着,一只体态笨重的大猩猩脚步沉重地走过来,那些在丛林、树梢上飞过来、荡过去的小猩猩们应该是这个满目沧桑的大猩猩的徒子徒孙了。丽丽立刻就松开了拽紧乌达尔的手。
“别怕,有我在,他们会喜欢你 的。”乌达尔对丽丽笑笑,露出白白的牙齿。
那个身形壮硕的大猩猩,缓慢地走到乌达尔跟前,张了张嘴,乌达尔笑着用斯瓦西里语跟他说话,丽丽的确感觉乌达尔当时就像在走亲戚。
非洲广袤的草原上,动物们自由自在地奔跑着。而在中国,动物们则常常出现在餐桌上,成为人们口中的美食。这一对比常常被人们拿来开玩笑,说非洲的动物在草原上,中国的动物在餐桌上,想想还真是有趣。
然而,这种说法也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在非洲,人们的饮食方式可能与我们不同,他们可能更注重食物的天然和原始性,而不是像我们一样追求精致的烹饪和调味。在他们看来,食物的环保和可持续性可能更为重要。
非洲人可能会选择食用一些我们认为不太常见的食物,比如昆虫、野生植物等。这些食物在他们的文化中被视为美味和营养丰富的选择。而对于我们来说,这些食物可能看起来有些粗糙和不卫生。
然而,我们应该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且尝试理解他们的饮食观念。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和传统,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和欣赏。同时,我们也可以从非洲人的饮食方式中汲取一些环保和可持续的理念,例如减少食物浪费、选择当地食材等。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饮食文化,还可以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