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23章 北大百年校庆拉开帷幕 新旧学生会打擂(1 / 1)鸿缘的新书首页

童教授这几年花了不少心血,来编纂北大校史系列杂志,开始是专为北大百年校庆做准备,后来发现,校史的整理对一座有百年历史的世界名校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于是就持之以恒第做下去了,还形成了一个研究课题,很多知名院校跟风,在编纂校史,为自己独特的专业做推广。大学校史,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在这个独特的研究门类中,人们发现那些名人辈出的世界名校,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育人之道。

走进这些名校,仿佛置身于知识的殿堂。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在这里,学术的氛围弥漫在每一个角落,激励着学子们追求卓越。

这些名校的育人之道背后,往往蕴含着一种深邃的思想。这种思想如同灯塔,照亮了学子们前行的道路。它或许是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或许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又或许是对人类未来的美好憧憬。

在这种思想的引领下,学子们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更在人格上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他们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的精神和广阔的视野,成为了社会的栋梁之材。

大学校史,是一部育人的传奇。它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的成长,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除了名人的心路历程还有学校机制的独到之处都是引人关注的,比如国外很多大学是名人捐资兴建,并且都设立了私人捐助奖学金,这在某种程度上拉近了贫富的距离,形成了只要努力就可以改变命运的社会和谐,出身贫困家庭的孩子,也会有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教育的公平性得到提升。

在《北大人》杂志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主题是为什么上大学,听上去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实际上已经是一个社会热点。自从大学不再包分配,专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就凸显 出来。所谓热门专业就是就业市场火爆的专业,人满为患,大家削尖脑袋往里钻。而一些国家急需人才的专业,却门可罗雀,无人问津。

革命的年代,甚至战争年代都一直有人主张教育救国,那时的学生上大学都自然地想到救国,因此不少人是放弃了热门专业,去学国家需要的冷门专业。而和平时代的今天,人们对专业的选择却从自我出发了,两个阵营的人争论异常激烈。

进入九十年代,北大以其在国际上的声誉,开始了与国外名校的广泛合作,尤其在研究生阶段,学生们可以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得到最前沿的学术成果。

大学学生会是不可小觑的存在,你眼中的学生娃娃能量很大,现在的北大学生会更是手握经济大权,这一点跟以往的学生会不可同日而语。掌握经济大权好处很多,无论组织活动,邀请名人名家都有自主权,但也有负面作用,就是在富甲一方的学生会里,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少之又少。学生会,这个由同龄人组成的团体,在大学校园里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充满朝气与活力,积极组织各种校内活动,为同学们的校园生活增添了无数色彩。

在校园内,学生会组织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社区调研等。同学们积极参与,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还培养了社会责任感。

而在校外,学生会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积极与社会各界联系,为同学们争取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通过与企业合作,举办实习招聘会等活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学生会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学校与社会。他们让同学们在校园里就能接触到社会的真实面貌,提前适应社会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不仅学到了知识和技能,还收获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和友谊。

很多留学海外的学生都有相同的经验就是如果履历中有当过学生会干部的经历,会加分在大学校园里,有一群学生,他们总是默默地在图书馆里埋头苦读,为了追求更高的学术成绩而努力着。然而,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业余时间完成学生会布置的任务,也能成为留学的加分项。

这些学生们认为,只有学习成绩才是最重要的,而参与学生会的工作只是浪费时间。他们没有意识到,通过参与学生会的工作,他们可以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这些都是留学申请中非常重要的素质。

有一天,一位名叫小李的学生收到了一封来自国外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非常惊讶,因为他的学习成绩并不是很突出,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这所大学录取。当他仔细阅读录取通知书时,他发现了一个特别的地方,那就是他在学生会的工作经历被列为了他的加分项。

小李突然意识到,自己在学生会的工作经历是多么的重要。他开始后悔自己当初没有更加积极地参与学生会的工作,而是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学习上。他决定,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他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各种活动,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尽管学校组织的活动与社会实践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但对这些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学生来说,他们提前了解了社会,思考着该怎样改变。

群莉接到最近一期的《北大人》,发现上面有校歌,异常兴奋。和萧 乾两人每晚都会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