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南平王弃城而逃,南平军仅存的士气迅速瓦解,许多士兵在动摇和恐慌中选择了放弃抵抗。
甚至连南平禁军指挥使魏璘都迅速审时度势,成了所谓的“识时务者”。
他选择投降,摆脱了南平王这个失败的阵营。
对于魏璘来说,选择效忠于更强大的势力,显然是个更为明智的决定。
消息传到马健云耳中,他对局势的发展并不感到意外。
自从南平王的势力日渐削弱,他一直预感到南平王最终会弃城而逃。
如今消息验证了他的判断,他立即做出决策,命令张文表率领岳州仅有的三百马军,追击南平王逃亡的部队,务必尽可能抓捕南平王。
与此同时,他命丁思瑾带领部队稍作整顿,迅速向荆门县进军。
相比峡州的威胁,马健云更担心南平王与荆门军的合流。
这是因为荆门军向来以善战著称,且有足够的战斗经验,若与南平王汇合,必定会增加对他的反击力量。
虽说陈诲在江陵至荆门的路上布置了疑兵,但这些疑兵数量太少,若正面遭遇拼死逃亡的南平王,恐怕会陷入不利局面。
马健云对此忧心忡忡,明白自己手中兵力不足是当前最严重的短板。
然而,马健云清楚,如果能擒住南平王,其政治影响力将极大,象征着整个南平政权的瓦解。
峡州与归州两地本就因南平王的统治而动荡不安,一旦南平王被俘,南平势力将彻底崩溃。
那时,剩下的南平军恐怕也无心再战,只能束手就擒。
马健云明白这一点,若有更多兵力,他定会在通往荆门和峡州的主要道路上设下重重埋伏,防止南平王逃离。
遗憾的是,他手中的兵力仅有岳州兵,还不到一万,这使他无法进行广泛的分兵布阵。
即便如此,马健云仍决定采取分兵之策,只能将有限的兵力分派得更加精准。
对付江陵附近的沙县援军,他甚至动用了昨日在监利收降的俘虏军来填补兵力的空缺。
现在,江陵和沙县已经平定,局势暂时稳固。
南边的石首县因有长江天堑隔阻,驻扎在石首的两千兵马或许还未察觉到江陵的变化。
即便他们得知江陵已被攻陷,石首县守军也未必敢贸然行动,因为石大率领的一千兵马还驻守在石首附近,随时准备镇压任何异动。
反观北边的荆门和西边的峡州,情况就不容乐观。
荆门军久经沙场,兵精饷足,虽人数不多,但战斗力强悍,尤其是在得知江陵已失的消息后,他们极可能选择西撤至峡州,与峡州兵马合流,这将为马健云带来极大的挑战。
峡州守将高保正、倪可福手下虽有七千兵马,但其中两千分散驻守于各县。
剩下的五千人虽能集结,但峡州军久未发饷,士气低落,战斗力大打折扣。
若他们仓促来援,未必能发挥多少作用。
然而,荆门军与南平王一旦成功会师,局势将完全不同。
荆门军不仅精锐且士气高昂,南平王虽兵败,但若能借此机会整合兵力,再度反扑,必然会给马健云带来极大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