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章 深度剖析〈宿王昌龄隐居〉:常建的寻幽之旅与心灵共鸣(1 / 2)细析唐诗三百首首页

原文: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赏析:

一、原文释义:

那清澈的溪流深不见底,仿佛是一个通往未知世界的神秘通道,王昌龄隐居的地方,唯有那孤独的云朵悠然飘荡,宛如这片净土的守护神。在那茂密的松林边际,微微露出的一弯月亮洒下清冷的光辉,这澄澈的光芒似乎是特意为您而存在,只为照亮您这方宁静的天地。茅草搭建的亭子旁,花影安静地沉睡,仿佛沉浸在甜美的梦乡之中;药院里,苔藓肆意滋长,那斑驳的纹路宛如岁月的痕迹,诉说着时光的流转。我也渴望能够辞别这喧嚣的世俗,归隐而去,前往西山与那优雅的鸾鹤相伴为群。

二、诗篇背景:

诗人常建,怀着对友人王昌龄的深深牵挂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踏上了探访王昌龄隐居之所的旅程。在那个动荡不安、世俗纷扰的时代,人们的心灵渴望着一片宁静的港湾。王昌龄选择了远离尘世的喧嚣,在这清幽之地寻觅内心的安宁与真谛。常建的到来,不仅是对友人的探望,更是对一种理想生活方式的追寻与探索。在这片与世隔绝的净土上,诗人常建亲身感受到了那份超脱尘世的宁静与美好,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充满感慨与向往的诗篇。当时的社会,政治黑暗,官场腐败,许多文人志士在仕途上遭遇挫折,对现实感到失望。王昌龄的隐居,既是对现实的逃避,也是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而常建的这首诗,既是对友人选择的理解与尊重,也是自身内心渴望的一种投射。

三、赏析分享:

1. 清幽的隐居环境:诗开篇“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诗人以简洁而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神秘而清幽的画面。深深的清溪,其水深难以测量,给人一种深邃而未知的感觉,仿佛隐藏着无尽的奥秘。而那孤独飘荡的云彩,更是为这隐居之处增添了几分超凡脱俗的气息。这里的“孤云”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绘,更象征着王昌龄隐居生活的高洁与独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种清幽的环境,不仅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更引发了人们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和对世俗纷扰的逃离。同时,清溪与孤云的组合,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感,清溪的流淌象征着生命的不息,而孤云的静止则代表着内心的安宁,一动一静之间,尽显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妙。

2. 宁静的月夜之景:“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这两句诗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又温馨的月夜场景。在松林的边际,一轮微微露出的月亮洒下柔和的清辉,仿佛这光芒是专为王昌龄而洒下,只为陪伴他在这寂静的夜晚。这里的“微月”和“清光”不仅照亮了周围的环境,更照亮了王昌龄内心的世界,让他在这片宁静中感受到一种来自自然的关爱与抚慰。“松际”一词,点明了月亮出现的位置,松树的高大挺拔与月亮的柔和清辉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刚柔并济的美感。同时,“犹为君”三个字,更是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感融入其中,表现出对友人在这清幽环境中坚守自我的赞赏和敬意。这清光仿佛是大自然对王昌龄的一种特殊眷顾,也是诗人对友人高洁品质的一种赞美,让人感受到诗人与友人之间心灵相通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