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二章 岁月安好(1 / 2)华年有记首页

斗转星移,寒来暑往,花开花落间,青春的时光弹指而过。已参加工作的秋水,看着身边的同事纷纷参加考研,每个人都在为更美好的将来努力着。于是,要强的她也报名参加了浙江大学的研究生考试,并顺利通过了温州学习中心的入学考试。因为她还没有时间学车,又要挤大巴又要打出租,挺麻烦的,也浪费时间。已考了研究生的钟海冬心疼她,于是,此后每逢周末上课或考试,他就开车送她去温州学习中心的考点,当起了她的专职司机。

当时的温州,建设得越来越好了,处处透出车水马龙的现代化大都市气派,到处是现代和时尚的建筑,恢弘大气的各式高楼林立,城市的色彩也异常丰富。

“温州越变越美了!比我以前在温州读书的时候更美了!”钟海冬一边开着车欣赏着温州的城市风景一边感叹着,他以前就读于温州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攻读化学生物专业。

但是他们夫妻俩并没有时间久留于WZ市区,每次都是匆匆地来温州匆匆地回文成。

文成至温州有近90公里,约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每逢上课或考试当天清晨,钟海冬就起大早送秋水去温州。尤其是在考试当天,秋水在试场紧张考试的同时,钟海冬就在场外更紧张地为她加油。看秋水轻松出考场,他暗暗地为她高兴,看她压抑消沉,他就不断地给予鼓励。中午,他陪秋水一起吃午饭,下午,他则继续在考场外守候,直至下午17:30考毕再风尘仆仆地送秋水回家。开一个半小时的车,那是让人全身酸痛的累活,但他依然快乐地做他的专职司机。

就这样,入学伊始至今,他牺牲了自己的周末休息时间,风里雨里三年如一日地坚持到秋水学成毕业。每每看到此画面,同学都羡慕秋水不已,学习中心的老师和同学们常常赞她有一个好老公。

这些都是别人有目共睹的事情,钟海冬还有很多为秋水付出的辛苦,是别人看不到的。由于考研的课程大部分是网上授课的,需要用FTP软件下载网上实时教学视频,起初的两年里,旧版的FTP软件下载速度非常慢,每下载一次授课的多科目内容,都需要一整夜一整夜的时间,他常常夜里起床好几次,第二天还要坚持早早地起床买菜,送儿子上学,按时上班。

当然,更有许多不为人知的事,钟海冬都默默地帮秋水做着。帮她下载各种电脑软件以完善网络学习系统,帮她建立班级QQ群助她学习,帮她打理各种复习资料……钟海冬用他那颗雷打不动的心,为秋水付出了太多太多,无法一一言及。

每当秋水说些感谢他之类的话,钟海冬却轻描淡写地说这些是他应该做的。

“老公,你辛苦了!谢谢你!”钟海冬的疼爱和呵护,深深地感动并鼓励着秋水。

“傻老婆,这些是我应该做的,也是我乐意为你做的!”

于是,慢慢地,得到了相应的报酬,秋水被推选为学习组长,她的好多文章发表于浙大校园文化专栏,多次被评为浙大优秀学生并获多个奖学金。

风风雨雨的考研路上,因为有老公的深情相伴,秋水才坚持走到了最后,秋水的成功有他的一半付出。钟海冬的真诚疼爱和呵护,他那一份对秋水的至情,让她感到无比的幸福和快乐。或许,于他来说,他对秋水只是一份简单的付出。于秋水而言,如此,已是一份最真的情感。钟海冬的这一份真情,弥足珍贵,这一份考研的记忆,秋水将永久珍藏。

看着眼前的浙大研究生毕业证书,回忆起在浙大求学途中的点点滴滴时,秋水有太多的感慨太多的感激太多的感恩……

之后,秋水用质朴而温暖的文字,将他们夫妻间的懂得和珍惜,将相守而相惜的记忆一一记录了下来。

考研后,秋水又参加了晋升考试。后来,她考到了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加上她工作一直积极努力,被评为市级名班主任。多年以来,她还为她班级里的贫困生申请到各种资助或奖学金,经常在这些学生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他们。在儿子钟奕洋读初三的那年,因为秋水的文笔好,被调到办公室任办公室主任。后来,钟海冬被学校的领导赏识,也调到了学校的教导处。

文成中学也从原来的大峃街处搬到更宽更美的体育场路了,学生越招越多,规模变得越来越大了。

秋水一家人在工作之余,会经常出去旅游。

盈盈的文成山水间,演绎着许许多多风格各异的风情,他们一家人就经常让镜头来定格住这一切。文成有拍不完的鹤川秀色,摄不尽的流年光影,吟不尽的山水人文。看!秋水一家人拍摄的文成风光和人文很多哦……

晨光暮色中的鹤川,是一幅幅清奇流动的山城水墨画;大峃古宅大院的红灯笼与烟花,绽放出除夕夜最璀璨的一瞬;林掩水映中的清溪秀湖,挡不住戏童的笑声与钓者的鱼钩;葱茏延绵的峃口茶园,有采茶女轻唱着最动听的采茶歌;飞檐翘角的深幽民居雪后初霁时,是一幅古韵盎然的雅致工笔画;令人垂涎的可口土特产,遍布了文成的山山水水……

盛大的祭祀场面,表达了刘基后裔对先祖最虔诚神圣的敬意;蔚为壮观的舞龙习俗,振奋和鼓舞了南田农民狂欢的心;精美绝伦的各类古装大戏和惟妙惟肖的提线木偶戏,体现了浓浓的民间艺术特色;西坑畲乡特色的服饰、悦耳清脆的山歌、边唱边跳的祈福舞蹈、特色的婚俗以及畲家独有的香竹饭和糍粑等,无不体现出浓郁的畲族文化和特有的民族风情;袅袅的佛院梵音,声声祝福着万众吉祥安康……

文成的山魂水韵和四季的春光秋影,早已幻化成了家家户户镜头下的梦幻画图,吟唱成了文人墨客笔下不绝的诗词篇章,自然也令秋水一家人难以忘怀。他们经常举行家庭旅游,游遍了文成的山山水水,又游到温州各地。

在一个国庆假期,一家人去WZ市的龙湾旅游。

第一站是江南第一古堡永昌堡,永昌堡雄浑的气势让他们惊诧,和文成的古民居太不同了。

永昌堡是450年前的建筑,夹衬着当代时尚的楼群,永昌堡曾经沧桑的旧影与当代建筑的元素和谐地交融在一起,它凝重的肃穆和神秘的逶迤,深深地震撼了秋水,四百多年的风雨沧桑,时光的流逝,苍老了古堡的容颜,却无法褪尽其不可侵犯的庄严,依然固若磐石。

他们一家人走进古堡,抚摸古城墙的青砖方石,感触它历史的沉淀,秋水不禁好奇:这四百多年的岁月里,它曾经承受了多少风雨的洗礼?它究竟抵挡了多少金戈铁马的烽火?而它却像静默的老者,不言自威,无语诉尽其辉煌与黯淡。

有着“江南第一古堡”之称的永昌堡,俗称新城。建于明朝嘉靖37年(公元1558),为抗击倭寇保护当地百姓的安全,由王叔果、王叔杲兄弟倡议集民资历时13个月自筑而成。整个永昌堡为长方形,南北长780米,东西宽445米,高8米,基宽3.9米,周长23656米,城中有城堞908个,敌台12座,城门上建有谯楼,设陆门和水门各4座,筑上河与下河这两条人工河贯穿南北,堡内有状元府、督堂第、王绍志故居等18幢明清年代的古民居,城堡周边修有护城河。整个城堡处处透着古香古色的韵味,布局合理,有极强的防御功能。

他们进入永昌堡深处,眼前一亮,令人好不惊诧,雄伟的古堡不仅有其壮观的外在,还有着江南水乡妩媚的内在。

小桥,流水,垂柳,石栏,古屋,古祠,绿山,蓝天,游人,一切尽显江南水乡的细致清秀。

婉约的绿色小河,涓涓细流低吟着,是传唱了几百年的歌谣;河上的石桥,小小巧巧,造型各异,风采多姿,与河中自身的倒影相映成趣;河岸的绿色垂柳,叶长枝蔓,柳叶轻拂水面的绿波,曼妙又诗意;沿河连绵着雕刻精致的石栏,亦栏亦凳,美观且实用;两旁依水而建鳞次栉比的黑瓦古民居木门窗上的镂空雕花,展现了明朝时期的“明”风“明”韵,简约中透着古朴。

素有“江南故宫”之称的永昌博物馆,就在永昌堡内,其规模虽不及北京故宫,但整体格局相似,故有此美称。永昌博物馆始建于明嘉靖21年(1542),为原英桥王氏宗祠,正门上的“王氏宗祠”四个黑色的大字仍是当年原迹。

走进黄漆的馆门,就看到迎面而来的永昌堡褐底白字的简介碑以及它左边的永昌堡彩色地图。看来,要了解永昌堡的文化,一定先要细细参观这个博物馆了。

沿着方石路往前走,左侧雕有明代的石马、石将军、石虎等石器,后面不远处有瞻仰亭,还有明嘉靖皇帝的二道敕命石刻,右侧塑有明朝抗倭英雄王沛、王德公的石像,许多翠竹和松柏等绿色植物点缀其间。

这个占地13余亩的博物馆,远看馆貌恢弘,气势雄伟,近看各处的雕廊、画柱、飞檐、宏梁等,或猛兽或花鸟或有各种寓意的图案,都雕得异常精微细致,馆中的一梁一木都有一种特别的味道,透着雅致的古朴。这里有宫殿式民房建筑的特色,自然就有其古建筑的独特魅力。

从左侧的抗倭筑堡纪念展览厅开始环行而游,博物馆分有抗倭、城堡文化、名人、典型建筑四个主题展览厅,这些展览厅将这四个主题的内容以文字、图片、实物等形式展示给游客。

该馆内藏有珍贵的晋、宋、明、清民间历史文物100余件和圣旨缩影照等古物,还收藏了永昌堡历代进士举人所著的70多部明版著作等等。

永昌堡在老去,历史为证,沧桑虽已沉淀四个多世纪,但依然留下了印迹和故事。

“龙湾人不简单啊!”钟海冬感叹道。

“我深信,穿越时光,未来的世纪,它定然还会坚守在此。”儿子钟奕洋说。

“是的!这些古迹,大家一定会好好保护下去的!”秋水也很感叹。

“我来为永昌堡口占一首诗吧!”秋水说完,就一字一句地读出来——

彩韵天光紫气萦,

香街广厦衬恢宏。

小桥流水怜花柳,

褪却沧桑新意生。

老公和儿子都为她鼓掌。

接下来他们第二站游的是张璁祖祠。张璁祖祠看似平常无奇,因了张璁,就有了其特别的历史意义,有了其独特的灵魂,因此也就有了别样的存在价值。

张璁(1475-1539),明朝首辅,世称“张阁老”,是温州两千多年历史上唯一一位主宰全国政务达六年之久的宰相,在明嘉靖初年秉政期间,他勇于改革、勤政廉洁、爱民敬业、重视教育,其影响遍及全国。

他也是温州历史上一位功绩卓著的历史文化名人,著有《礼记章句》、《大礼要略》、《罗山奏疏》、《罗山文集》、《正先师孔子祀典集议》、《金縢辨疑》、《杜律训解》、《敕谕录》、《谕对录》、《钦明大狱录》、《霏雪编》、《嘉靖温州府志》等。

温州的好些地名和景点,都与张璁有关。而这张璁祖祠,因他的牌位供于其中,故颇富盛名。

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张璁祖祠,也是张璁文化纪念馆,位于龙湾区永中街道普门村太师路53号,始建于明嘉靖初期,后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而重建修缮。

走近该祠,浓郁的古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太师路53号石制的门楣上写有“阀阅名宗”四个字,左右楹联为:“霖雨黔黎望,威名草木知”,门的内侧还有一副楹联:“恩光承玉陛,姓氏覆金瓯”,从这两幅楹联可以看出,张璁对国家和百姓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人人无不知其威名。

绿化很好的张璁祖祠至今仍然鲜活,是因为彰显了其生命的痕迹。

正门往里,右侧浓荫下的照壁中间写着一个大大的红色的“礼”字。张璁是研究“礼”的专家,曾助嘉靖皇帝完成他的孝心,他的“大礼议”事件至今仍被后世传颂。

左侧是一座石牌坊,上书六个字,上面写的是“玉音”两字,指帝王的金玉良言的意思。下面是“对扬休命”四个大字,大概就是答受皇帝的美命之意。牌坊的后背还有“三朝锡宠”四个大字,意为张氏受到明朝的嘉靖、清朝的康熙和乾隆这三个皇帝的恩宠。

经石牌坊门左拐,就看到了一块刻有张璁画像的长石碑,石碑后壁即是赞其一生丰功伟绩的碑文:“天性孝友,气度朗豁;博极群书,奇伟迥特;建明大礼,成全圣孝;刚倔不回,慷慨任事;对扬休命,三朝宠锡;中兴贤相,一品四叶;正直无私,衣囊一箧;徇国纯臣,振古人杰。”

石碑往后,就是有两个巨大石狮镇守的祠堂正门了,门上悬挂着“张氏第一家庙”的匾额。避开祠门前的大镜,沿着长条石横铺的甬道前行,就到张璁祖祠正堂前了。该祠坐北朝南,土木结构,为严格遵循礼制宗法制度的“一品家庙”布局。祠内供着张璁本人和他的始祖及高、曾、祖、父等张氏的牌位。正堂五开间两进,中堂前排有两根柱子,后排有6根柱子,象征着“六部”,由此可看出这是个等级很高的民间宗祠。

祠的中堂上有许多匾额,其中嘉靖皇帝御赐的“龙光世美”和“敦伦睦族”这两块匾额格外引人注目。“龙光世美”是嘉靖皇帝希望张氏子孙可以将皇帝的恩宠世代相传的意思,“敦伦睦族”为勉励亲族及后世子孙之意。另有一幅楹联也值得驻足:“清贞弗喻夙冰蘗之燥,利害罔卹时陈谠之言”,意指张璁的生活非常清苦,且常常体恤百姓的疾苦,敢于向君主呈述正直的言论。另还有“大学士”、“中兴贤相”、“父子及第”、“黄阁元辅”、“青宫太师”、“四世一品”、“十一世大夫”等匾。

祠的两侧各有7间厢房,右侧一间厢房内各有一道嘉靖和崇祯皇帝颁的圣旨和6个金印原件。在张璁出仕期间,皇帝共颁了200多道圣旨,目前只留下4道。四周墙上,展出的是张璁出仕时期的大事以及有关他的传说。

整个祠堂,沉睡了几百年后,依然是满目堆积的郁郁葱葱。徘徊在历经沧桑的张璁祖祠里,在不经意间,似乎处处浮现了张璁曾经吟诗咏赋的身影,说不出的真实和亲切。

秋水想,原来,古祠也是有生命的,谁赋予它灵魂,它就有了鲜活的生机。

然后,他们去了国安寺,国安寺有千佛塔。秋水早就听闻了龙湾大罗山的国安寺和千佛塔,是一处寻佛探胜的绝佳禅境。虽非信徒,她还是愿随老公和儿子欣然神往。一家人开着车,在苍茫大罗山上疾驰而至,在不经意间,时空早已悄悄地被挽成“禅意”。

气度不凡的千佛塔,远远地就在迎接他们的到来了。洗却一身的尘,登上寺旁古塔的那一刻,秋水不知“俗”是否留在了尘世,欣赏着有1062尊千姿百态佛像的千佛塔,静闻寺中传来的空灵禅音,沉浸在“俗”与“佛”之间,她顿觉“佛”已无处不在,而寺与塔则静静地充满了禅意。

国安寺建于唐乾符年间(874-879),千佛塔为北宋年间(1090-1093)所建,也称国安寺塔或国安寺石塔。听当地文友说,为修建国安寺古塔,当地有许多传说,有传为制服吃人蛟龙而建此塔的故事,也有传建塔镇龟的故事等等,这些美丽的传说,都为古塔涂上了一层层神秘的色彩。

走向国安禅寺正门,迎面看到“佛门清净地,游客环保心”这样的提示牌,顿感佛心之温馨大度,如此简短的十个字,不仅是极富人性化的环保提示语,也是一句文化意蕴浓厚,且禅境高远微妙的禅语。

秋水说:“据说,禅的境界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看来只有高深修为的高僧或雅士,才能写得出如此佳句了。”钟海冬接着说。

“我赞同!”儿子也附和。

走过四大金刚殿,大雄宝殿里僧人和佛教徒们的梵唱,声声入耳入云天。

幽寺空灵惊尘梦,禅音轻唱释佛心。佛曰:“心清如水,意淡如云,名淡如风,利轻如云。”参不透禅意,于是,秋水他们就坐在桂花树下,在秋风中静静地聆听梵唱,让俗念如云水般悠然飘过身心,感受佛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大度。

“其实,度与不度,一切随缘,不可强求,万事随心。不信?那就问问观音菩萨何以在此惊人驻足?”钟海冬说。

“果然有个大观音!”儿子惊呼。

秋水转身一看,这不,国安寺后山禅院中,果然有一座巨大的观音像。他们站在她的莲花宝座下,静静地瞻仰着她。只见端庄慈祥的她被塑上金身,高高大大地站在天上,右手优雅地持着柳叶,左手将净瓶中的圣水洒向人间,院门旁释放着美妙动听的佛乐。

山,静谧。寺,空灵。人,静思。品空灵悠扬的佛乐,旷达又鲜活。

“若能在此修身养性,沾染山水灵气,那人的一生一定也会充满禅意哲理,只叹我本俗人,禅意山水,难以一一说破。”钟海冬笑道。

“不行,我不同意你们来这里修什么身养什么性!看些心灵鸡汤类的书是一样的。”儿子也笑着说。

“其实,世间本无佛。世人杜撰出佛,不过是希望自己的精神有所寄托,希望自己和大家都向善罢了!”秋水是个作家,自然有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她说完这些,斜眼看了一眼他们父子俩,也笑了,她朝儿子竖了个大拇指。

他们在山水间感悟着禅心。望山间绿意盎然中或红瓦或绿瓦的古刹和高高矗立的古塔,宁静而悠远。

“天/这样蓝/树/这样绿/生活/原来可以这样地安宁和美丽”,感受席慕容的《禅意》,正合秋水此时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