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巨量的用水需求。
让避难所内的水循环系统,一直处在极限的负载状态。并且水储量也严重不足。
很多时候,前一天才刚刚冲进下水道的污水,第二天就得变成生活用水,重新输送到千万人面前。
这个过程中。
但凡有一环出现意外,稍微延迟几个小时。
都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需要增加更多的储水设备。”
“不能全部依靠净化装置。”
目前的农家小院避难所。
采用的是在地下7层的超级仓库里,建造一座30万吨储量的水库。
前边6层,每一层建造一座10万吨的净化水厂的模式。
为整座避难所4000万居民供水。
按照苏武的思路。
接下来,在具体到每一层的居民区之中。
还会按照每5万人一片的居民区,再建设一座水塔的方式。
增加近千座储量在1000吨左右的水塔。
然后,在正在扩建的地下第8层,继续新增一座800万吨级的超大型水库。
以降低每个环节水循环的速度。
避免出现意外。
只不过,这样一来。
就得再想办法外出寻找水源了。
单单依靠地下水,可填不满那些新增的水塔和水库。
“水源好找。”
“地面上的积雪,还有不远处宽江支流河道上,已经彻底冻结的河水都可以利用。”
“不过,根据检测。”
“它们大多数都带有轻微的辐射和毒性。”
“需要进行深度的净化才行。”
这是一个耗资巨大的工程。
净化辐射,可没有单纯的过滤那么容易。
但目前除了从这个途径获取水以外,去外地运水也并不是一个好选择。
不止是苏武宝贵的运力,还需要用于运输人口和物资。
另一方面,外地也未必有足够干净的野外水源。
根据苏武在江河市以外的那些附属避难所里的检测结果。
目前超过半数以上的避难所,周边的地下水之中。
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污染。
并不比地面的积雪干净多少。
“外界留给人类的生存资源,真是越来越少了。”
苏武忍不住有些叹息。
稍作思索。
他最后还是决定,就地收集冰雪作为水源。
至于初步的净化装置。
他打算在避难所的上方,也就是地表上,找一个地方安放。
“说到地表。”
“等腾出人手。”
“可以正式考虑在避难所上边,继续建造一层属于地面的建筑。”
目前的避难所上方。
只有位于核心区范围的超大型电磁轨道炮的升降平台,以及零星搭建的一些临时厂房。
对土地的利用率并不高。
考虑到苏武现在和未来,都有大量制造大型机械的需要。
他干脆准备直接在地面上也建一层避难所建筑。
将避难所扩充为地下7层加地上1层的结构。
“另外,在地面上建筑的难度相对较低。”
“也没有必要节省空间。”
“地上那一层,可以直接拉伸到50米的高度。”
这是一个相当夸张的设计。
50米的层高下。
一层的空间。
就超过了目前农家小院避难所整体大小的一半多。
内部甚至足以完整容纳下末世前一栋接近20层的住宅楼。
真要让苏武建造出这一层。
他的避难所内部的空间,短时间内估计都要出现过剩的情况了。
“虽然说,建造在地表以上的建筑。”
“会遭遇更多的危险。”
“但以快速水泥的强度。”
“足以让它变得比大山还要坚韧。”
“实际上的安全程度,其实比那些建造在大山中的避难所还要更强一点。”
“而且,地上一层的建筑也可以作为缓冲层。”
“抵御陨石撞击等等不可预测的危险。”
“保证目前最核心的地下一层的绝对安全。”
“还有,以后更加庞大的天谴级陆地巡洋舰,基地车,甚至是空天航母。”
“也需要有一个足够宽敞的地方,才能顺利地制造出来。”
思索到这里。
因为好处实在太多。
苏武已经没有了不去建造的理由。
于是也不再犹豫,
将建造地上一层避难所。
列为了接下来最重要的工程之一。
2月17日。
钢城。
一架漆黑的战机,从城区中一座大型避难所上方的升降平台上,缓缓升空。
在抵达一定高度后。
引擎瞬时启动。
在短短几秒内,便以超越了音速的速度,迅速地冲入更高处的云层之中。
只在地面可见的视野内。
留下一圈圈如同面包圈一般的白色烟雾。
这是苏武刚刚研制出来不久,还未彻底量产的空冥级6代战机。
整机全长23米,高7.3米。
机身宽度5.3米,翼展24.8米。
长度堪比两辆大巴车首尾相连,宽度也接近两车道。
几乎快要追上大半个冰封级陆地护卫舰的大小。
属于名副其实的空中巨无霸。
而它的载重。
除去必须携带的燃料以外,也仍然高达15吨。
不比双翼直升机20吨的标准差太多。
另外,再考虑到它的建造成本相对较低,速度又远高于后者,最高达到了4倍音速。
从它诞生的那一刻开始。
它其实就已经取代了双翼直升机。
成为苏武手中最重要的空中运输力量。
也是他倚仗用来在整个东洲,搭建真正的大洲级空中交通网络的基石。
穿过云层。
这架从钢城起飞的试验型空冥级6代战机。
开始以3倍音速的巡航速度。
朝着农家小院的方向飞去。
两地400公里的距离。
在如此高的巡航速度下,几乎瞬息而至。
而随着它接近农家小院,开始逐渐减速和降低高度。
一处从空中看去。
仍然让人感到庞大无比的建筑,开始出现在空冥级6代战机的视野里。
那是已经建成的农家小院地上一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