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一场决定辽东乃至整个大唐命运的决战就此拉开序幕。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中,李恪凭借其过人的智慧与勇气,不仅成功击溃了渊盖苏文的精锐部队,还亲手斩杀了这位高句丽的智谋之士。随着渊盖苏文的陨落与叛军的溃败,大唐军队终于彻底平定了辽东的叛乱与动荡。
消息传回长安之时,整个大唐都为之沸腾。李世民更是龙颜大悦,他不仅重赏了李恪与有功之臣,还亲自下诏表彰其功绩。而李恪也因此一战成名,成为了大唐乃至整个东亚地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英雄人物。
然而,对于李恪而言,这场胜利只是他人生旅途中的一个小小插曲。他深知,未来的路还很长、很艰难。但他也相信,只要自己心中有梦、脚下有路、手中有剑,就一定能够开创出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于是,他带着这份信念与决心,继续踏上了那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征途。李恪轻搁手中羽毛笔,目光深邃地望向魏征,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大唐的威严,岂能被无谓的慈悲所累?在战争的棋盘上,同情与怜悯不过是奢侈的装饰。若连自保之力尚缺,何谈颜面,更遑论无谓的牺牲。”
一旁,李靖见长孙无忌欲言又止,心中已明其忧虑,遂挺身而出,为李恪之言添上注解:“监国之策,意在合兵一处,借高句丽海岸线之利,施以雷霆万钧之势,震慑杨万毒余党。而陛下于辽东集结重兵,非但为攻,更为守,确保我大唐后方无忧。即便战事不利,水军亦可化作生命之舟,穿梭波涛,护我将士周全。”
长孙无忌闻言,瞳孔微缩,心中暗自惊叹李恪布局之深远,尤其是对水军的巧妙运用,竟是他未曾细思之处。众臣亦是面面相觑,显然未曾料到这一层战略考量。
然而,李恪并未因此停顿,他的思绪已转至民生大计:“岭南与叶谷浑的棉花筹备,关乎前线将士的冷暖,亦是国之根本。长孙大人,棉花运输尚需时日,但制衣之急,刻不容缓。河北精锐即将踏入严寒之地,时间紧迫,分秒必争。”
长孙无忌汇报间,眉宇间难掩忧虑:“棉花虽已启程,但制衣工序繁复,加之时间紧迫,实为难事。长安制衣坊虽愿助力,却借机抬价,实乃趁火打劫。”
李恪闻言,嘴角勾起一抹冷笑,眼中闪烁着决绝:“此等行径,岂能容忍?即刻调配皇宫尚衣局,招募长安巧手妇人,设立临时工坊。按标准尺码裁剪布料,分配棉花,再由百姓之家缝制成衣。朝廷必给予丰厚报酬,以安民心。”
言毕,一臣子急声质疑:“殿下此法虽妙,但若百姓贪念作祟,偷拿棉花,又当如何?若因此导致将士受冻,责任谁负?”
此人乃户部侍郎卢承庆,出身范阳卢氏,言辞犀利,直指要害。但李恪早有对策,他从容不迫道:“卢大人所虑甚是,但吾自有妙计。每件成衣之上,皆需绣上缝制者之户籍,以示清白。一旦发现偷工减料、私吞棉花者,必依唐律严惩不贷。”
言及此处,李恪目光如炬,扫视全场,语气更加坚定:“同时,吾要告诫长安城内所有制衣工坊,勿要妄图借此时机,哄抬物价,薅取国库之羊毛。大唐之威,不容侵犯;百姓之心,更需安抚。吾等当同心协力,共度时艰,方显大唐之雄风!”
众臣闻言,无不点头称是,心中对李恪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们知道,这位年轻的皇子,不仅有着超凡的战略眼光,更有着深沉的民本思想,他的每一个决策,都是为了大唐的明天,为了万千子民的福祉。
在金碧辉煌的朝堂之上,李恪的声音如寒冰般锐利,穿透了每一个在场之人的心扉。“本王不会给任何人可乘之机。若有人愿以旧日之约,协助尚衣局裁制布料,或是凭自身之力接下订单,赚取银两,本王自不拦阻。但若有非分之想,休怪本王无情!”他的眼神如鹰隼般锐利,扫视着朝堂之上的众人,尤其是那三位除他之外地位最尊的肱骨之臣——置舅、杜宰辅、大将军李靖。
“理当如此。”杜如晦的声音沉稳而坚定,他深知李恪的智谋与胆识,对于这位年轻监国的决策,他向来是心悦诚服的。李靖则轻轻点头,以示赞同。唯有长孙无忌,心中暗自思量,孤掌难鸣,却也不得不面对李恪那无懈可击的举措,最终只能无奈应允。
然而,李恪并未就此罢休,他话锋一转,提出了更为重大的议题。“还有一事,需与诸位共商。”他放下手中的折子,正襟危坐,目光如炬,“本王欲命岭南薛万彻将军与陇右段玄志将军,各率精兵,分别进驻六诏与叶谷浑,以展我大唐之威,防患于未然。吐蕃松赞干布若敢趁火打劫,定让他有来无回!”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哗然。兵权之重,非同小可,李恪此举无疑是在试探,更是在布局。薛万彻与段玄志,皆是李恪的心腹爱将,他们的行动,无疑将直接影响到大唐的军事布局与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