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章.若欲行之,必也正名(2 / 2)宅腐废穿入游戏的自救法则首页

说到底,还是因为嫉妒啊…

讽刺,讽刺,实在是讽刺啊…

“陈寿的《三国志》不同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三国志》是正史…《三国演义》是小说…”

“关于周瑜这个人,大家不要被《三国演义》所误导…正史上…”

每每在课堂上,谈及关于三国以及赤壁之战有关的内容时,教语文的小老头老师总会这么提上几句。

“关于哲学……我们谈谈《三国演义》,就以其中的周瑜为例,正史上的他……”

她还记得,那个在她念高二时给她代课的政治老师,莫名其妙地在课上扯到《三国演义》,接着扯到周瑜。

她无法忘却在课上听到关于男神故事的雀跃感,却也更无法忘记对这些老师的感激之情——

是他们,有意为周瑜正名。

是了,正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的职责,就是传授知识讲解课业,解答疑惑,并且为学生指点迷津,消除知识误区。

圈重点,知识误区。

指的便是常人将《三国演义》误当成正史来看的行为了。

寻常学校里,老师一般不会对学生讲述这种“误区”——因为不在高考、中考范围内,所以他们没有必要浪费上课时间去讲述这种与课堂无甚关系的内容。

初中学习曹操的《观沧海》时,老师并未提及《三国演义》对于其形象的丑化;高一头一遭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当时那位老师亦是并未对《三国演义》与周瑜之间的关系有过多提及。

诗词歌赋是学了,注解翻译是会了,内容是能倒背如流了,却是学的莫名其妙——怎的,对于这等小人,竟还有人将他们所写的、写他们的诗词编入课本么?!

这代人带着如此偏见走过一生,又将这偏见传给下一代,下一代再传给下一代的下一代…

一代一代,恰如星火相承,少有断绝。

偏见由此延续。明朝至现今也有六七百载光景了,偏见亦是随着漫漫时光的流逝而传播、传承…

……

周瑜比不过诸葛亮——这似乎已经成了人们的固化思维——《三国演义》的影响太大太大,而知道历史真相的人,相对而言,实在是太少太少。

即便是清楚史实,游戏的“设定”还是延续了这个可以被称为偏见的固化思维——相爱相杀的戏码,格外有萌点,能触动女玩家yy的心。

能吸引玩家啊。

说到底,还是把这种偏见传递下去了,不是么?

即使是把正史资料摆在了助手的英雄资料处,又有多少人会去看呢?能起到的作用,也不过投石入海,只惊起波澜微微,即纵消散。

思绪渺渺,祝琢瑾的面色又沉了几分。

瞧着一旁的诸葛亮,她心里对于罗先生的愤恨莫名其妙又上升了几分。但她又是清楚的、理智的,她知晓诸葛亮是无辜的,她对于罗先生的不满,同诸葛亮本人并没有半点关系。

“公瑾兄?”

“啊…”她这才回过神来,面色已是恢复如常,“方才在想些事情,竟是想着想着便走神了,未曾听到孔明说了些什么…实在是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