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零九章:燕王朱棣称帝(2 / 2)如果这是明史首页

就在这时,士兵告诉他说:“我们是燕王的骑兵。”周王乃大喜,入军营一见燕王便拜倒痛哭不已,燕王也泪流满面。

“兄弟,受苦了。”燕王扶起周王,说道。

“兄长,我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了。”周王说道。

哭后,一起骑马登上城楼。燕王说他是被谗言所陷害、不得已才起兵的理由,与周王互问劳苦。

此时朝廷中文武百官俱已投降,出来欢迎燕王。建文帝左右只有几个人,遂将后宫门紧闭,纵火将其焚烧,携带三子换上便服出逃,仓惶之中又将三子丢弃在宫门内,被燕军抓到押送军营。建文帝让位弃国而去。

这天,茹瑺先于群臣叩头劝燕王进城,文臣附和。欢迎燕王的人中有:吏部右侍郎蹇义,户部右侍郎夏原吉,兵部侍郎刘隽,右侍郎古仆、刘季,大理寺少卿薛岩,翰林学士董伦、侍讲王景,修撰胡靖、李贯,编修吴溥、杨荣、杨溥,侍书黄淮、芮善,待诏解缙,给事中金幼孜、胡淡,吏部郎中方宾,礼部员外宋礼,国子助教王达、郑缉,吴府审理副使杨士奇,桐城知县胡俨。

过了几天,阳光洒在古老的宫殿之上,泛起一层金色的光辉。诸王以及文武群臣齐聚一堂,气氛庄重而肃穆。他们的脸上带着期待和紧张,目光紧紧地盯着燕王朱棣。

朱棣身着一袭紫色蟒袍,腰束玉带,身姿挺拔,气宇轩昂。他的眼神深邃而坚定,透露出一种王者之气。然而,此刻他的内心却充满了矛盾和犹豫。

“诸位,我起初为奸臣陷害遭祸,不得已被迫起兵自救。我发誓要铲除奸恶之人,安定国家宗社,希望能像周公那样,以成王年幼,清除奸臣,安全大局,保住社稷,以立功勋。不想少主建文帝没有体察我的用意,自绝于天。如今继承先帝洪业,应当选择才德兼备之人,而我才德浮浅,怎么敢承担如此重任。”朱棣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在大殿中回荡。

诸王及文武群臣面面相觑,随后全都顿首劝说道:“殿下,天生圣人,是国家社稷和天下百姓的人主。如今的天下,是朱元璋开创的天下,普天下的百姓,全都是朱元璋的臣民,天下岂可一日无君主。殿下您是朱元璋的亲生儿子,德行最高,功在社稷,正应继承皇位,这样使朱元璋开创的万世洪业,有所托依。”

朱棣微微皱起眉头,他的内心在激烈地挣扎着。他深知皇位的重要性,也明白自己有能力治理好这个国家。但是,他也担心自己的即位会引起更多的争议和动荡。他缓缓地踱步,目光在群臣身上扫过。

“此事还需从长计议,我不能贸然决定。”朱棣的语气中透露出一丝犹豫。

几天后,阳光依旧灿烂,但空气中却弥漫着紧张的气氛。众将士身着铠甲,手持兵器,整齐地排列在宫殿之外。他们的脸上带着坚定和忠诚,目光中充满了期待。

一位将领走上前来,双手捧着一封书信,恭敬地递给朱棣。“殿下,这是众将士的上书,恳请殿下继位。”

朱棣接过书信,缓缓展开。信中的言辞恳切,充满了对他的敬仰和信任。他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些将士们跟随他出生入死,他们的忠诚让他感动。

然而,朱棣还是没有下定决心。他沉默了片刻,然后说道:“将士们的心意我领了,但此事关系重大,我还需慎重考虑。”

过了几天,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微风轻轻拂过。诸王再次上书劝燕王继位。他们的书信中充满了对朱棣的赞美和期望,希望他能够早日登上皇位,带领国家走向繁荣富强。

朱棣看着一封封书信,心中的犹豫渐渐消散。他明白,自己已经没有退路,只有勇敢地承担起这个重任,才能不辜负众人的期望。

诸王及群臣顿首坚持劝燕王继位,朱棣深深地叹了口气。“既然诸位如此坚持,我若再推辞,便是辜负了大家的一片心意。好吧,我答应即位。”

朱棣的话音刚落,群臣们顿时欢呼雀跃。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和兴奋,仿佛看到了国家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朱棣站起身来,目光坚定地望着远方。他相信,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一定能够治理好这个国家。

就要进京城时,学士杨荣迎上前,对燕王说:“殿下您是先进城呢?还是先去拜谒孝陵呢?”

朱棣微微一愣,随后顿时醒悟。他感激地看了杨荣一眼,说道:“先生所言极是,我应当先去拜谒孝陵。”

于是,朱棣率领众人先去拜谒孝陵。孝陵庄严肃穆,松柏参天。朱棣身着素服,缓缓地走向朱元璋的陵墓。他的心中充满了敬意和感慨,他想起了父亲的教诲和期望,也想起了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在朱元璋的陵墓前,朱棣跪下,深深地磕了三个头。他默默地祈祷着,希望父亲能够保佑他,让他能够治理好这个国家,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

拜谒完孝陵后,朱棣才进入京城。入城后,朱棣说:“诸王以及群臣认为继承皇位非我莫属,国家社稷的事情重要,我也许很不称职。如今欲辞不行,勉强为众人所推继位,诸王及群臣应鼎力相助,全力辅佐我治理国家。”

诸王以及文武群臣都上表庆贺。他们的脸上充满了喜悦和期待,他们相信,在朱棣的领导下,国家一定会走向繁荣富强。

朱棣登上奉天殿,即皇帝位。他身着龙袍,头戴皇冠,目光威严地扫视着群臣。群臣们纷纷跪下,高呼万岁。

朱棣的心中充满了感慨和责任。他知道自己的使命才刚刚开始,他必须努力治理好这个国家,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

恢复了周王朱橚、齐王朱榑的爵位后,朱棣开始着手整顿朝政。他任用贤能,改革制度,加强中央集权,使国家逐渐走上了正轨。

起初,建文年间,有个道士曾在大路上唱道:“莫逐燕,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转眼就不见了。此人高深莫测,等到这时才正验了他所说的话。

一个月后,天空湛蓝如宝石,洁白的云朵像棉花糖般飘浮在空中。城南郊,旌旗飘扬,庄严肃穆。朱棣身着华丽的龙袍,头戴冕旒,身姿挺拔如松。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威严,心中却思绪万千。

回想起一路走来的艰辛,朱棣感慨万分。从起兵靖难到如今登上皇位,历经无数艰难险阻。他深知,这皇位来之不易,更需谨慎对待。此刻,他站在祭坛前,望着天地众神,心中默默祈祷,愿上天保佑大明江山永固,百姓安居乐业。

祭坛周围,文武百官身着朝服,整齐排列。他们的脸上既有对新朝的期待,也有对未来的担忧。朱棣扫视着众人,心中明白,他必须以强大的领导力和智慧,带领这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

祭祀仪式开始,鼓乐齐鸣,声震云霄。朱棣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向祭坛。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庄重与威严,仿佛在向天地宣告他的统治地位。在司礼官的引导下,朱棣献上祭品,恭敬地三拜九叩。

“朕今日在此祭祀天地众神,以继承皇位。朕深知责任重大,必将勤勉治国,不负上天之重托,百姓之期望。”朱棣的声音洪亮而坚定,回荡在南郊的上空。

文武百官齐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随后,朱棣下诏天下大赦。这一决定,既是为了展示新朝的仁慈与宽容,也是为了安抚民心。他深知,经过多年的战乱,百姓们渴望和平与安宁。

“自即日起,天下大赦。凡在建文年间所犯之罪,除十恶不赦者外,皆可赦免。朕愿与民更始,共同开创大明之盛世。”朱棣的话语充满了力量,让百姓们感受到了新朝的希望。

接着,朱棣宣布仍然以洪武三十五年为纪年,改明年为永乐元年。这一决定,是为了强调他对太祖朱元璋的尊崇,也是为了稳定局势。他明白,只有继承太祖的遗志,才能赢得百姓的支持和拥护。

“太祖皇帝创业艰难,朕当继承其遗志,以洪武三十五年为纪年,改明年为永乐元年。愿太祖皇帝在天之灵,保佑大明江山永固。”朱棣的眼中闪烁着泪光,他对太祖朱元璋充满了敬仰之情。

祭祀仪式结束后,朱棣回到皇宫。他坐在龙椅上,陷入了沉思。他想起了建文帝,那个曾经的皇帝。他知道建文帝的存在始终是一个隐患,但他又不忍赶尽杀绝。于是,他下令将建文帝的少子幽禁在中都广安宫。

“陛下,建文帝的少子该如何处置?”大臣问道。

朱棣微微皱眉,沉默片刻后说道:“将他幽禁在广安宫,好生看管,不得有任何闪失。”

大臣领命而去。朱棣心中充满了矛盾,他不知道这个决定是否正确,但他知道他必须为了国家的稳定和百姓的幸福做出选择。

中都广安宫,一片寂静。建文帝的少子被带到这里,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和迷茫。他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将会如何,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

“你们要带我去哪里?”少子颤抖着问道。

“陛下有旨,将你幽禁在广安宫。”侍卫说道。

少子绝望地闭上了眼睛,泪水顺着脸颊滑落。

在广安宫,少子被严密看管起来。他的生活虽然衣食无忧,但却失去了自由。他每天只能望着窗外的天空,思念着自己的亲人。

时间一天天过去,建文帝的少子在广安宫中渐渐长大。他的心中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但他也知道,自己的命运已经无法改变。

然而,有一天,广安宫中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少子突然失踪了,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

1403年,下诏将北平布政司改为北京,设留守官和行部官。将北平改为顺天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