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14章 傅太后王莽名号之争 王莽辞职(2 / 2)西汉爆浆史首页

王莽和傅太后的冲突一次因为名号,一次因为坐席位置,看似小题大作,实则背后是大大的政治问题。傅太后精力过剩,没事可做只好干政,这是大汉的老传统,从吕后就开始了,不用多说。她和刘欣从定陶国带过来的一批人,跟长安这套现有的成熟的班底,不可避免要起冲突。能安排人的位置就那么多,定陶帮的人一个个眼绿,他们这帮人本来可能一辈子都没机会来长安的啊。定陶帮的老大傅太后跟长安城的领军人物王莽,不打起来就太不正常了,而本应作为中间人调停、搞平衡的皇帝刘欣,则严重偏袒定陶帮---不是他不懂,是他见了自己奶奶就浑身哆嗦。

一般情况而言,藩王来首都即位做皇帝,本来就是弱势,野皇帝嘛,人家认不认你都是个问题,最好不要搞什么大换血。这件事上,做得最漂亮的是文皇帝,从代国来长安做皇帝,低调,示弱,长安以前什么样现在还什么样;做得最差的是昌邑王刘贺,屁滚尿流来长安,把长安群臣当敌人对待,结果都知道了,不到一个月,被废了。

只能说刘欣比较幸运,因为王莽不是一个喜欢搞事的人,元后是个对政治不怎么热衷的人,否则俩人联合起来,很难讲刘欣和傅太后能不能招架得住。

王莽回家后,关上了家门。

接替王莽大司马职位的是傅喜。傅喜是傅太后的亲侄儿,皇帝刘欣的表叔。傅太后娘家人丁很兴旺,比较成器的有三个侄儿,傅喜,傅晏,傅商,现在都有爵位和职位。刘欣的母亲丁太后那边有三个比较像样,叔叔丁宪,丁望,弟弟丁明。当然,强势的是傅家,丁家基本上算跟屁虫。

丁傅两家封侯的有八个人;担任三公九卿将军等高级职务的加一起有十三个;担任其他中级职务的加一起有二十多个人。从规模上讲,比之成帝时的王家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他们的日子过得远不如当年王家。刘欣给这些人封侯和晋职,一是为加强自己的势力,藩王即位嘛,在没有根基,免不了如此;二是因为傅太后的关系,不得不大封外戚---但刘欣也懂得培养自己的势力,何必一定要外戚。而且刘欣不像成帝刘骜那样性格弱势,有自我放逐倾向,刘欣对这些表叔啊舅舅啊很讨厌,根本不放给他们权力(帝不甚假以权势,不如王氏在成帝世也),刘欣也不怕他们----但他怕奶奶傅太后。

刘欣志向远大,至少目前志向远大,他知道现在国家有很多问题---核心问题是人口增多,耕地不够,分配不均,天灾过多,前文提到过---虽然他暂时还不知道怎么进行改革,但刘欣至少是有改革的想法和准备的。

丁傅两家之中,大司马傅喜是一个另类。他是丁傅两家众外戚中唯一一个文化人,只有他能跟孔光,师丹等这些长安老臣沟通,事实上,傅喜来长安不久后就跟孔光师丹打成了一片;丁傅两家的人们把傅太后当老佛爷一样供着,只有傅喜对傅太后的干政严重不满,甚至曾当面顶撞。所以傅太后对这个侄儿非常有意见,嫌他胳膊肘向外拐。

刘欣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感觉到如果要实施他的雄心大计---尽管他也不知道自己的雄心大计具体是什么---可以帮上他忙的有三个人,丞相孔光、大司空(御史大夫)师丹、大司马表叔傅喜。其他的表叔舅舅根本指望不上。孔光师丹傅喜位居三公,讲话有分量,更重要的,这仨人无论讲话做事,都是站在国家的高度上。尽管这仨老家伙都有点书呆子气。

可是傅太后对孔光师丹傅喜极度厌恶,因为这仨人碍了她的大事。

她的大事就一个,名分。她不喜欢目前头上这个恭皇太后的名号,她还是想要太皇太后的头衔。实际上,元后王政君是傅太后不平衡心理的主要来源。大家当年同为元帝后宫,王政君是皇后,傅太后是昭仪,王政君高;傅太后后来无奈离开长安去定陶国做土太后,等了三十年头发都白了终于又回来了,而且她的孙子做了皇帝,而且王政君的孙子已经死了,可是太皇太后却是王政君,依旧比她高,这能平衡吗。但王政君不大可能废掉,太皇太后的头衔也不可能搬过来,所以傅太后又开始造名号。

新的名号叫帝太太后。太皇太后里有两个太字,我也有两个太字,太皇太后里有皇字,我就弄个帝字。够史无前例的。傅老太太对名分的执着真有点丧心病狂了。

傅太后通过刘欣的口中公开提出这个荒谬的议案时,傅喜和孔光、师丹联名反对。太扯了这事也。

刘欣在名号问题上是站在孔光等人这边的。

傅太后作为后宫不能直接跟大臣对抗,就去压迫孙子。不同意是吧,奶奶我要绝食,要上吊,你看着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