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伴,你也开始打趣朕了。"
听闻耳畔旁的揶揄声,颇有些多愁善感的朱由校便迅速调整了情绪,转而无奈的摇了摇头,并唤起了在场的宫娥内侍。
骄兵必败。
尽管这则捷报足以点燃大明所有军民百姓的热情,但朱由校在激动过后,却也明白眼下仍不是庆祝的时候。
毕竟熊廷弼选择出兵的时候,女真主力尚在朝鲜未曾归国,而抚顺也早已沦为了一座废墟,无险可守。
待到女真主力自朝鲜归来之后,出于大局的考虑,熊廷弼极有可能选择放弃对于辽东局势并无太多实际意义的抚顺。
至于熊廷弼在奏本上着重提及,由广宁兵备李如柏亲自率兵收复的"鸦鹘关",朱由校反倒是有些茫然。
此地究竟拥有何等举足轻重的重要性,竟是值得熊廷弼在信件中用了一半以上的篇幅来为李如柏及其麾下将士请功。
毕竟严格追究起来,李如柏拿下"鸦鹘关"的过程其实颇为戏剧,仅仅趁着夜色在山谷中放了几轮枪炮,便令得驻守的"鞑子"落荒而逃,甚至还有"降军"当场临阵倒戈,投降朝廷。
"奴婢不敢.."
见朱由校已是逐渐平复了心情,王安便眼疾手快的指挥起在场的宫娥内侍,自暖阁上层将沙盘舆图等物搬出,并在两侧依次摆放了多把座椅。
按照时间来推算,外朝那些收到消息的朝臣们很快便要进宫向天子"贺喜"了。
...
...
"臣,方从哲叩见陛下,吾皇圣躬金安。"
"臣等叩见陛下。"
正如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所预料的一般,不过两炷香的功夫过后,乾清宫外便是传来了一阵凌乱的脚步声,十数名身着绯袍的朝臣在首辅方从哲的率领下,气宇轩昂的迈进了暖阁,眉眼间均是充斥着溢于言表的激动。
"众卿免礼平身。"
见状,心情大好的朱由校不待众人叩首,便挥手唤起众人,示意自行落座。
仗着脑海中不算扎实的历史知识,他虽是具有一定程度的"上帝视角",但对于具体的政务,仍需征询眼前朝臣的意见。
尤其是那被熊廷弼屡次提及的"鸦鹘关",究竟位于何地,又将会在日后,对于辽东局势产生何等的影响?
"这是熊廷弼亲手所书的奏本,诸位卿家暂且传阅吧。"
因为知晓眼前朝臣齐聚于此的用意,案牍后的朱由校也没有故弄玄虚,直接在户部尚书毕自严,礼部尚书何宗彦等朝臣惊喜的眼神中,将奏本交到了王安的手中。
今日于文渊阁当值的阁臣乃是首辅方从哲,故而在接过王安递过来的奏本之后,这位满脸激动的首辅便将奏本递给了身旁望眼欲穿的次辅韩爌。
"陛下,辽东取得如此大捷,老臣斗胆建议,应即刻明发天下,并由邸报传递至各府县,以彰显陛下之天威。"
趁着身旁同僚不断传阅奏本的当口,满腔激动无从发泄的首辅方从哲便从座位上起身,朝着案牍后的朱由校拱手道。
自东林魁首叶向高于万历四十二年辞官回乡之后,他便开始了为期七年的"独相"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