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童年3(2 / 2)成圣成王首页

“当然没问题,不过在此之前我要先测试一下。”

陆机带领二人走向一张书桌,笔墨纸砚已经准备就绪。

“小朋友,你把你会写的字都写上去就行了。”

“好。”袁初走了过去,拿起笔开始写了起来。

看见袁初写出了正确而丑陋的几个字,陆机只是在一旁默默的看着。

终于,袁初停笔了。

“写完了?”袁夔有些心急

“我写完了。”

“让我看看……”陆机凑了过去,宣纸上歪歪扭扭写了六个大字:一二三袁殊初。

“是谁教你写的这些字?”陆机问到。

“我姐姐教的。”袁初说出此话时,语言中透露出明显的自豪。

“我知道了,你写的不错。”

父亲也有些自豪的微笑。

“夔兄,你的儿子就是我的弟子了。我这里没有那么多规矩,也不需要准备什么拜师礼。”

“那就谢过陆兄了。”

袁初的事情说完,便是大人们的谈话。

“其实现在读书的机会比以前多得多了,可是读书人还是很少,你知道为什么吗?”陆机问道

“有所不知,还请赐教。”

“哈哈哈,说不上赐教,单纯的想法罢了”陆机笑了笑,继续娓娓道来。

“对于大部分百姓来说,读书识字是一项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有许多人永远只能耕耘在自己的土地上,无法看见其他的天地,对衣食住行之外无任何所求,这不一定是他们本身不思进取,而是其脚踩的大地困住了他们。

对于这部分人来说,会写自己的名字就算是认得字。

有些人家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土地,只能外出干活,这里可不是指流民,这里大多是城里人。大部分人给别人干活要签楔子,楔子上的字就算不认识也要找人给翻译翻译吧,自己要在楔子上写名字自己的名字要会写吧,那工钱的时候为了不被东家蒙骗至少数字要会认吧。这样识的字也会慢慢多起来。

下一部分,就是不愁吃喝或者对文字有需求的人群。账房伙计至少要认识货物的名字,店小二至少要认识菜品的名称,商人对物品,价格和地名的敏感度要高于是记住了它们,说书人走南闯北需要记住故事但碍于数量之大也会将其写下来。其实他们这些人群已经基本脱离文盲,但距离真正的读书认字还差很远。

这里面有一部分人可以阅读张贴的告示,可以看懂路标,看的懂《弟子规》《千字文》,说的出论语的一些话,甚至基本可以阅读类似于《水浒传》《三国演义》这一类的通俗文学。但真正和读书人的差距才刚刚开始。

这个时候,才算开始真正开始读圣贤书。由于圣贤书太过深奥,且行文逻辑于小说不同,所以单凭会读书认字是无法理解其意。有一部分人因为某种愿因为了融入圈子,硬把自己包装成文化人,就会去下意识看《左传》《史记》和《春秋》之类的书。因为有较为明显的文章脉络,相比于其他圣贤书更容易上手,对于他们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还有些是出于职业原因需要读兵书,比如中高级的将领会读《孙子兵法》《武经总要》等等。他们虽然是真正开始读圣贤书,但还差的远。

前面的路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完成,可接下来就必须有师傅的教导。

《四书》《五经》就算不认识字的人大概率也是知道的。但只有读书人才知道科举考的是朱子注释的《四书》《五经》,就凭这一点就能决定除非有人教授,不然连成为童生的资格都没有。同时师门越高就代表解读和教授的能力越高,在科举的路上才能走的更远。

这时师门也拜了,朱子的《四书》《五经》也算读了。又会出现了新的问题:格式和字体。格式为八股,八股在本朝发扬光大成为科举考试内容。八股对格式要求极高,即使有人教授也未必会得其精髓。仅仅县试,府试考法就千变万化。

几十人的名额,上千人报考的情况大有人在。

从此开始便真正开始是读书人,成了秀才就可以向举人进发。接下来的考试叫乡试。

不过现在对于他来说还太早了。至少在我的膝下。我会让他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听得有些发昏的袁家父子终于听见了这句话,袁夔站起身,向陆机再次郑重的行礼。

“那就拜托先生了。”

“这是一定。”

……

刚负责两人回到袁府之后,带来的行李已经搁置完毕。

袁殊见到袁初后,内心有些复杂的说。

“你要去读书了。”

“对。”弟弟内心在洋溢笑容

姐姐脸上有些不开心。

“我可以把在学堂学到的东西交给姐姐。”弟弟认真的说。

听见弟弟如此的话语,袁殊瞬间又开心了起来。

“好呀。”恢复笑容的袁殊伸出了小指。“不过我们要拉勾哟。”

“拉勾就拉勾。”

两人的承诺是单纯而幼稚的,但单纯和幼稚就不代表就无作用。无参杂任何杂质的话语远比山盟海誓来的强烈。

二人拉完勾后,笑得都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