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萍窑洞老村(1 / 2)长城人家首页

但觉秋来归梦好,萍窑洞见长城。

居庸叠翠的长城边,怀山抱水。古往今来的长城人家,虚怀若谷。

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

元末明初,瘟疫横行,水旱蝗灾,战乱不断。明朝初定后,重新修缮万里长城,用于防御外敌。

萍窑洞老村的先民们,曾经为了躲避战乱,颠沛流离的辗转多年,几经流离失所。

一直到天下安定后,先民们一起参与了重新修缮长城的任务。

在参与长城的修缮过程中,萍窑洞村老的先民们,无意中由易守难攻的长城边而遁入深山处,这才发现了山坡上生长着的洋苹果树与可以建造窑洞的山洞。

为了现世的安稳,日子的闲云野鹤,也为了后世的子孙们,再也不会在战乱中流离失所。

萍窑洞老村的先民们,便决定拖家带口,不远千万里的移民至此,成为住在长城脚下,依靠着长城守护的长城人家。

因为地处在长城边山路十八弯,又山路十八弯的大山深处,萍窑洞老村也是一处相当不容易为外人所知道的世外桃源。

因为萍窑洞老村多山坡又多山洞,人们容易在山坡上面依山顺势的建造出来价格低廉又冷暖得宜的窑洞来居住。

并且,周围的山坡上头,还生长着天生就自带着香薰味道,又可爱漂亮的洋苹果。

在粮食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人们还可以靠着采摘山坡上的洋苹果来果腹。如此,便有了萍窑洞老村的存在。

萍窑二字,也是先民们希望后世的子孙们,都可以平平安安的住在窑洞里,不必经历战乱,四下流离。

光阴荏苒,时过境迁,沧海桑田。

坐落在长城边深处的萍窑洞老村,也逐渐在造化钟神秀之中开始百世流芳,扬名立万。

时至移民前的萍窑洞老村,常住人口三百五十户,一千四百余人。

粮食种植面积七十四公顷,年产粮食二百八十三吨。

油料种植面积三公顷,年产油料二吨。蔬菜种植面积三十三公顷,年产蔬菜一千七百一十六吨。

果园种植面积一百公顷,年产干鲜果品一千三百九十二吨。

萍窑洞老村,全村年经济的总收入为一千二百余万元。

无人会得东风意,春色都将付海棠。

在洋苹果之后,海棠产业,也成为了萍窑洞老村的支柱产业。

在洋苹果树的基础上,萍窑洞老村的人们又培育出来可以支撑起经济收入的春喜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春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海纳百川,玉棠富贵,平安喜乐。到底是喜事莲莲,好运常在的。

春日花宴,在萍窑洞老村的海棠谷里,海棠花每一年里,都把会把花开的很茂盛,或是娇嫩之粉艳,或是白雪之纯洁。

最佳观景地点的花枝俏里,所有前来秉烛夜游的赏花人,都不忍心错过海棠花姿的瓣瓣芳菲。

秋月果宴,海棠谷里一片绿肥红瘦的丰收景象,喜气洋洋。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最酸甜爽口的,还是那口冰冻海棠果。

萍窑洞老村的山坡顶峰上面,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有着许多独具特色,自成一脉的古宅、古院、古窑洞。

古建筑们全部都是依山而建,散落在青山绿树的漫山遍野的树林里,是名副其实的园林建筑。

萍窑洞老村屋舍的建筑风格多是以窑洞为主的四合院落,正房的屋舍也全部都是从山洞里面接的出来半间的土窑洞。

夏日炎炎,窑洞外面酷暑难耐,窑洞里却十分的凉爽。

寒冬腊月,窑洞外面寒风刺骨,窑洞里面却温度适宜。

窑洞里面纯天然的凉感与温度,与空调制冷的凉感与制热的温暖最大的区别就是其给人的自然舒适感。

冬暖夏凉的土窑洞合院建筑,使选择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四季里都感觉到自然舒适。

“狗长犄角闹洋事”,成熟于八月中秋,独具特色的洋苹果,也是萍窑洞老村里有且仅有,独一无二的镇村之宝。

传闻中,萍窑洞老村里的村洋苹果树种植历史,已经有两千多余年。

村口的牌坊上面,木制的牌楼上头,还雕刻着乾隆爷御笔亲书的“大清洋苹果第一村”。

据说是,在一次乾隆爷下江南的路上,途经至长城边附近时,突然间就起了狂风暴雨,白昼一如黑夜。一时间车马乱向,这才误入了萍窑洞老村。

一番言语后,萍窑洞老村的先民们才知道现下的长城外面,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萍窑洞老村的先民们,随即也将村子里时下应季的镇村之宝洋苹果献给了乾隆爷。

得益于萍窑洞老村得天独厚的海拔高度与昼夜温差大的地理环境,成熟后的洋苹果,外观色彩粉艳娇嫩,自带条状花纹,口味甘甜,香熏味儿清新宜人,且果形整齐,能垒起八九个不倒。

因为气候加之土壤的因素,萍窑洞老村的洋苹果树,只有在萍窑洞老村周围的山坡上,才能种植存活、生长成树、开花结果,而在其他平川地带的土壤里,根本无法栽种成活。

洋苹果实扁圆形,径二寸许,生则青,熟则半红半白,或全红,光洁可爱,香闻数步,味甘松。

乾隆爷瞧见散发着香薰味道,粉嘟嘟似少女一般可爱,与众不同的洋苹果,就如同稀罕西洋玩意一般,洋苹果之名也随即由此而来。

在这以前,村子里的人们都称呼洋苹果为笨苹果,有着守拙归田园,抱朴守拙的意思。

洋苹果事情之后,萍窑洞老村的先民们,也由过去的遁世逐渐开始入世。

洋苹果,海棠果,以及其他嫁接而成、独具特色的农产品,诸如香果,槟子等的一系列果品们,也在这洋苹果之风起时,乘风而兴,闻名于世。

现今的洋苹果,不仅得到了地理标识的认证,还是长城边附近的首个地理标志保护性农产品。

洋苹果虽然品相极好,味道也甘甜,但由于其果树生长周期较长,一般在十至十五年后才开始挂果。

果树的管理难度很大,产量又低。每亩地种上十棵洋苹果树,年产量也不过二百斤,有道是谷贱伤农。

近年以来,萍窑洞老村的村民们早已经不再热衷于生长周期较长的洋苹果树的种植和养护。

大家全都将大片的洋苹果树砍伐掉,改种为经济效益更高的春喜海棠树。

自此开始,曾经在市场上风靡一时的萍窑洞村洋苹果,也日渐的物以稀为“贵”。

再一次从众所周知的入世状态,转变成了鲜为人知的遁世模式。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变迁,科技的突飞猛进,萍窑洞老村作为生态移民村,整个村子也全部都搬迁下山。

在旧村以南外的十公里外,交通更为便利的平地上,人们又建起了萍窑洞新村。

村民们也全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里。

在萍窑洞老村里,尚且还有很多没有被带走的旧物,也逐渐开始蒙上了厚厚的灰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