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章 召见徐光启(一)(2 / 2)重生之吾乃崇祯首页

倘若这大明朝的官员有一半是徐光启这种类型的,什么建奴,什么小冰河,统统都是渣渣。

虽然徐光启六十多高龄,仍然因为自己一封复起诏书就千里迢迢地赶来京师。

朱由检表示欣慰或者说对眼前的老人带有敬意。

崇祯在命人赐座之后,开口问道:“朕闻徐爱卿于西学一道颇有造诣,卿且言东西之学孰优孰劣?”

徐光启听崇祯问到自己最感兴趣的学问之下,当即拱手道:“臣启奏陛下,以臣观之,西学一道,在于精,臣曾观察其所造之枪炮,无论寿命,或者精度,皆要略微超过我大明所造火器。

臣,任为此乃算术一道,我大明当效仿之,我大明所学,则是偏于圣人教化。

然则西夷不重教化,其民多为无君无父之辈。所信仰神祗,亦是肆意胡来,视礼法如无物,臣以为不可取也”

朱由检点了点头,原来这徐光启根本就是打着学习人家长处的主意,这才把人家的优点缺点看的一清二楚。

至于西方那些神神鬼鬼的玩意,估计徐光启根本就没往心里去。亏得基友教还把他徐光启当成好基友。

想想自己这段时间的所作所为,朱由检也想看看久居江南的徐光启是什么看法?民间又有什么看法?

于是问道:“徐爱卿,自朕御极以来,所施仁政,爱卿有何看法?

江南民间又有何看法?”

徐光启斟酌了一下,才缓缓说道:“启奏陛下,以微臣愚见,陛下所施政治,十分英明。

我大明如今弊病,不在辽东,而在心腹之间也。农户所得粮食,食之尚且不足,又有诸般赋税委实不堪重负。

然而商贾不纳税,却享有大部分的收入,这便是民间问题的根结之所在。陛下减赋免加派,民间百姓皆是一片赞扬之声。”

朱由检听到赞美之意回过神来,这才想起来自己把徐光启弄进京来是为了什么。

朱由检道:“联此番诏爱卿进京,不止是为了这西学东学之事,所为之事有三。”

徐光启闻言,便问道:“请陛下示下。

崇祯道:“其一么,便是修历。朕观大明历书,已多有不准,徐爱卿既精通大明与西夷两家之学,这修历一事,便交与徐卿。

这其二么,乃是为了这番薯一事,朕曾经翻阅宫中典籍,发现有不少番邦作物传入大明,尤以番薯、土豆产量为高。近些年山、陕之地频频欠收,朕有意在彼推广番薯种植,以使百姓得以饱腹。

这其三么,朕有感于京营战斗低下,朕欲恢复昔日雄风。朕想要全部火器武装,刀、枪逐渐废弃,故而对于火器要求极高,朕欲命徐卿主持总揽此事。”

徐光启听崇祯说完这些事情,心里也大致有谱了,

便说道:“启奏陛下,臣倒是认识几个西方传教士,可命其与臣的弟子一起主持修历。

至于番薯一事,臣推荐臣子徐骥,徐骥曾参与微臣编修农政全书于农事也算精通,当可胜任番薯推广种植一事。”

朱由检又接着道:“朕对于火枪有些想法,徐爱卿来给朕参谋一下,看看能不能实现。”

徐光启道:“请陛下示下。”

崇祯道:“现在的枪不是要点火么?朕想,使火石打火呢?这样是不是就省掉了点火的时间?将士们一起扣动机关,这建奴还不就是排队等枪决的命?”

徐光启:“臣,启奏陛下,陛下所说的这种枪,叫自生火铳,大明已有,臣推荐火枪专家毕懋康、毕懋良二人。”

“毕懋康?”

“正是此二人”

“臣,之所以知道自生火铳,因与二人交往多年,前年还赠送了一把火石枪。”

崇祯叹口气道:“大明之大恐怕难以找到,有心躲起来,只怕无异于大海捞针。”

徐光启抚须笑道:陛下,二毕现如今住在北京小胡同。”

“王伴伴,传旨锦衣卫,寻找二毕,必须礼贤下士。”

崇祯心里尴尬,面上却是不显,问道:“既然如此,为何建奴叩关之时,众军所用还都是火绳枪?”

徐光启道:“启奏陛下,此事皆是因为火绳枪粗糙烂造,质量不过关所致。

另外,使用火绳枪与燧发枪都是需要使用通条将弹药捣入枪膛,时间所差并不多;

但是燧发枪的成本反而要高于火绳枪,因此上我大明并未大量装备。”

崇祯道:“徐爱卿,大明每年生产钢多少斤?”

徐光启迟疑道:“一年大概十万余斤”

崇祯想起后世炼钢每天生产一万斤轻轻松松,大明炼钢之所以产量低、品质低是方法不对,结合大明现有条件。

崇祯卖弄道:“朕曾翻阅古籍,得知一法,高炉一日可炼铁数万余斤,平炉、转炉炼钢也如此。

高炉是用钢板作炉壳,壳内用黏土制成的砖为内衬。高炉本体自上而下分为炉喉、炉身、炉腰、炉腹、炉缸五部分。

高炉炼铁时从炉顶装入铁矿石、焦炭、石灰石,从位于炉子下部沿炉周的风口吹入经预热的空气,…”

“所谓焦炭,开辟一室把湿煤炭矿石掷入,如同烧木炭般可制成,煤炭因煅烧色泽光亮、糊焦,朕称之为焦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