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集《直解》(2 / 2)唯识三十颂首页

我们佛法的修学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属于业力的修学,你今天积集了一个善业,你的心识当中多了一个善业的功能,这个善业会让你出现一个暂时的安乐果报,但这个果报受完以后就没有了,它不能产生解脱。

所以断恶修善只是学佛的一个基础,业力的修学只是个基础,真正究竟的是要思想的修学,你的思想要改造,你只是积集善业,不改造思想,你不能够从生命当中解脱出来,不可能。这个思想是怎么来的?就是你心中的名言所安立的我相法相。

比如我们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有十个字,这十个字就是一种法相的安立,但是这个法相是圣人所安立的法相,它有引导你趋向于解脱,趋向于清净的力量。就是说你的心随顺这个法相来走,唉,你会慢慢慢慢明白生命的道理,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十个字,它能够引导你趋向于解脱。但是我们平常跟一般人讲话,他所安立的法相,说一个人要怎么样怎么样,你跟世间的人讲话,那个名言是增加你颠倒的,因为那个是捏造出来,虚妄不实的。

在《贤愚经上说,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次佛陀在郊外演说四谛法门,佛陀坐在一个大石头上,诸比丘在下面安详的坐着,佛陀就开显生命的因果。佛陀说生命的因果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杂染的因果苦集二谛,你造了罪业,这个集地招感痛苦;或者你另外一个选择,灭道,你修学戒定慧的道,成就安乐的果报,把染净的因果在四圣谛里面开展出来。

这个时候有五百只雁鸟从空中就飞过去,当然佛陀的说法是不可思议,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五百只雁鸟听到佛陀的音声非常的欢喜,就停在不远的地方一个大树上,就停着,在那边听聆听佛陀的开示,这个时候猎人队看到五百只雁鸟,过来以后用网子就把它们网住,就把五百只全部杀死了。

这五百只鸟在临命终之前,因为听法的关系,起随喜、欢喜、赞叹的心、依止善业,来生就生到忉利天去了,忉利天人当然有神通,他就知道他是什么样的因缘,得到忉利天的果报。他们到晚上的时候,就以天人的身份来到佛陀的精舍,跟佛陀顶礼、感恩。这个时候佛陀为他们讲四圣谛,因为他们都有善根了,就全部证得初果。到第二天的时候,阿难尊者就问佛陀说,昨天晚上我看到你寮房放大光明,佛陀就如是的说,诸天来跟我请法。

这意思就是说,这五百只雁鸟,它们的得度因缘是怎么回事?

我们平常的思想是活在自己心中的名言,我们过去也活在自己的一种名言的一个等流性。你现在是什么想法,你前生就是什么想法,你顶多是福报比较大,比如说你其实前生是一只蚂蚁,你的想法是这种想法、这种个性,你今生也是这种个性,就是说你心中的名言会影响到你的思想,等到直到有一天,你真实听闻佛法以后,开始觉悟了,把你过去的错误的思想名言重新消灭,这个时候你的生命才能够做决定性的大方向的改变。

所以说虽然世界上很多宗教都劝人家断恶修善,但是佛法不共的地方,就是佛陀用说法改造你的思想,所以只有佛法有资格称为乘。这个乘就是有到彼岸的意思。你说外道他也是劝人家断恶修善,但是这个善业升到天上掉下来就没有了,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你修学佛法,因为善业——你也会断恶修善持戒,但是你从善业果报受完以后,你内心那种智慧的功能,那种正确的抉择,那种我相法相。能够依止佛陀的我相法相抉择一切法的智慧它不会消失,它会引导你继续的断恶修善。

你看世间人,世间人有些人很有钱,福报很大,你看他家住的很大,车子也很好,但是他很悭贪,这实在是不合道理。因为他之所以有钱,他前生一定是布施了很多次,照讲他应该有很多布施的等流功能,他应该今生还是会布施。但是有些人富贵但今生悭贪,当然有些人他富贵还是喜欢布施,差别在哪里呢?就是有些人布施他不明白道理,他只是在特殊的因缘当中遇到的殊胜的福田。起一念的慈悲恻隐之心去布施。他的布施行为并不是由他的一个思想的主导,智慧的主导,他是一念的善心。这样子的布施,当你把善业果报受完以后,你就不会再布施了,你的生命没有留下任何的痕迹,心中没有光明引导你。

但是佛弟子他今天去布施,他来生做大富长者,他会继续布施。因为他心中智慧在,他会不断的布施下去,他有乘,那个车乘会继续往前开,他会不退转。这就是佛陀为什么要安立我相法相,因为佛陀必须要安立我相法相,来引导众生,去正确的观照生命的真相,这就是所谓的圣教我相法相的安立,是就着解脱的角度安立的。

我们在这个地方,等于是把这些所变现的这些我相法相做一个说明。这以下再说明能变现:

而彼种种我法之相,不过皆依识所变现。

这些我相法相都是依止我们的心识所变现的,所以能变现的心识:

然此能变之识,虽有八种,以类别之,则唯有三。

这以下《唯识三十颂讲到唯识,就把心识的差别功能做一个简要的说明,先做一个总说了,唯识学一再强调生命是由心识所变现,所以了解我们的心识,乃至改造我们的心识,变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重点。了解心识是怎么了解呢?在本颂当中是把我们的错综复杂的心识分成三类:

谓:一者第八——名异熟识。二者第七——名思量识。三者前六——总名了别境识也。

外道说我们的心有三魂七魄,佛法是不同意,其实我们的心主要是三种功能而已。我们来简单说明一下,

一、第八识

第一个叫异熟识,就是第八识,这个第八识它的成就是由业力的熏习所成就的,叫做异熟识。那么思量识跟了别识,它不是由业力,它是由思想所成就的一种概念。你听到什么样的概念,就影响到你的思量,影响到你的了别,所以我们研究心识,一个是所谓的因缘,因缘变由业力所形成的,一个是分别变,由分别心的熏习所成就,两种。

我们先看异熟识,异熟这两个字我们做一个说明,这个异就是差异,这个熟就是成熟。第八识在我们整个生命当中,它有成熟业力的功能,你造了一个业力,比如说你是造一个善业,那么谁把善业转成果报呢?就靠第八识,它能够把业力转成果报叫成熟。比如说我们今天拿米去煮饭,那么米为什么会变成饭?因为它有电锅,所以电锅有成熟米的功能,所以电锅可以说是熟,它能够把米煮熟。第八识亦复如是,说我造业的时候是造布施、持戒的业,为什么变成天的果报呢?因为有第八识能够成熟它,它的成熟有三种差异:

第一个、异时而熟

时间上有差异。我现在很努力的布施、很努力的持戒,但是我还是很痛苦,这怎么回事呢?就是说,你造业的当下这个业力不能马上表现出来,先保存下来。你现在的果报是你以前的业力变现出来的,这个业的能量还没有完全释放完,你要继续承受,那么你今生的业是来生才受用,也就是说我们造业跟得果报有前后时间的差异,所以很多人很难了解因果的道理,说这个人杀盗淫妄什么事都干,但是他还是很顺利。那是因为他过去是有一部分某一个族群的善业刚好表现出来,他今生所造的杀盗淫妄的罪业,是先保存下来。所以第八识是在成熟果报的时候,它是有前后差异的,叫做[异时而熟]。

第二个、异类而熟

这个类就是性质,你去造业的时候“因通三性,果为无记”,你造业的时候有善性、恶性,但是果报完全无记,诸位我们研究唯识要注意,讲到果报不讲善恶,这个人贫穷,贫穷不是罪业,贫穷只是痛苦的果报,因为罪业它有招感性,业,就是要招感性的,说这个人贫穷,他贫穷要招感痛苦,那么这样子会构成什么?一因多果,他造了一个罪业,招感贫穷,这个贫穷又招感罪业。

所以果报不论善恶,贫穷、丑陋,只能够是一个痛苦的果报,它不是善也不是恶,它是无记。只有因地才讲善恶。

我们的生命有两个重点,第一个受用果报;第二个从果报要创造一个新的业,所以受用果报的时候只论苦乐,造业才有所谓的善恶。所以以这个因是有善恶,果报是没有善恶,所以性质上有改变,叫做[异类而熟]。

第三个、变异而熟

变异而熟就是数量有所改变,你说我以前造罪业的时候只造了五分钟,为什么我这五分钟的罪业,后来到地狱受那么多劫的痛苦的果报?诸位我们要知道你不是造业五分钟以后,将来痛苦也是五分钟,不是这么回事。

就是说你的罪业到第八识以后,它的数量会变化,当然变化有时候会变多,有时候变少。这怎么说呢?你造了一个杀、或者是盗、淫、妄的业,这个时候你造完以后,诸行无常吗?你在造的时候刹那刹那生灭,造完了,这个业就被你第八识保存下来。保存下来你要是没有忏悔,你也没有听闻佛法去产生忏悔,你没有忏悔的意思就是表示你随喜的意思,你认同这个业,你随喜,从那个时候开始,你每天吃饭睡觉,你念念的去认同这个业,它就不断的增长、不断的增长。

所以我们为什么造业赶快忏悔,是对的。因为从这个时候这个业开始遮止,把这个业的势力破坏掉。我们一个人不可能落入空性,所以我们的心一定做出一种对待观。你不是随喜这个业,你就是呵责这个业,站在忏悔的角度就是呵责,所以说变异而熟,就是说你可能出家修行只有十年,你这十年当中用功,忏除业障、积集资粮,但是你来生受用果报的时候不止只有十年,可能你是几劫、乃至于几万劫的诸天的果报。所以说因地的业跟果报的时候,它数量产生很大的落差,很大的变化。

为什么叫异?第八识它在成熟果报,把业转成果报的时候,因为有时间上的前后差异,有性质上的差异,有它的数量的差异,所以叫异熟识。这个异熟识,第八识它本身不造业,第八识不能造业的,它的功能只是把你的业力保存下来,然后遇到适当的因缘把它释放出来,这是第八识,叫做因缘变。

二、前六识

第二个再看看前六识,前六识是一个重点,前六识叫做了别境识,它对于整个六尘的境界有明了分别的功能,就是说你的眼睛能够看到颜色,你的耳朵能够听的到音声,主要就是有前六识,你不能说我眼睛能够看到,不对,眼睛只是个色法,是因为你的眼识,你眼睛当中有一个明了识叫眼识,它是依止眼根去了别色法,你耳朵也不能听声音的,是因为有耳识在里面,有一个心识、一个明了的心识叫耳识,所以说我们整个八识造业力最强的就是前六识,特别是第六识。

当然第六识要造业,它还要前五识的帮忙,你没有眼睛的帮忙,没有耳朵的帮忙。第六意识要造业是有困难的,所以真正去了别外境去造作业力的是前六识。这个是讲到第二类。

三、第七识

第三类,第七识叫思量,第七识它也不造业,它叫思量,它能够思惟度量,思量在本颂当中讲到它有两个方向:第一个它随顺无明来思量,它就思量有一个真实的自我。第六识去造业,本来第六意识刹那刹那生灭的,这个时候,第七识是就在刹那刹那的第六识当中捏造一个自我意识出来,所以第六跟第七两个是在一起的,第七识是前六识的根。

诸位都应该知道,也都学过《百法跟《八识规矩。所以说第七识是一个思量,当它颠倒的时候是思量我相法相,产生我执法执。那么当第七意识用佛法来调伏以后,它的思量是跟我空法空的真如理相应,就变成清净的,这就是所谓的第七意识了。

第七识跟前六识是相互作用的,相互作用。在造业的时候是前六识,夹带第七意识,第八识是把它保存下来,适当的因缘再把业力释放出来。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说明,到后面把这个三能变:初能变、第八识。二能变、第七识。第三能变前六识。后面会广泛的说明。

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

我们这个第八识,它在保存业力的时候,我说过,就是说它要释放哪一个业力就不知道了。比如说外道、外道在修行当中只有行动力,只有修行的行力,它也是有出离心,也持戒、修苦行,但是他没有正确的观照。律上说外道看到牛死了以后生天;外道的禅定当中也看到狗,狗死了也升天了,说狗的行为跟牛的行为是让我们升天的因缘,所以他就要求大家向牛学习吃草,向狗学习,这是错误的。佛法的意思就是说,它之所以生天,是因为它阿赖耶识当中有某一部分的善业成熟了,释放出来。跟它今生做狗做牛的行为是没有关系的,是这样子的。

所以你这个修行者今生有痛苦,跟你今生不一定有关系,那是前生的业力。你今生的修行的善业多分来说,大部分来说都是来生才受用。我们说生命是一个无止境的水流,很难观察,一个无止境的水流怎么观察?佛陀告诉:简单观察,分成过去、现在、未来,分成三段,过去的因招感现在的果,那么你依止果又创造一个新的业力,又去创造来生的果报,又构成一个生命的相续,业果的相续,心识的相续。

当然这个地方我们有两个选择了,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一般人没有了解唯识的思想,不了解因果的道理。一般人在生命当中——众生畏果,一般人是注重生命果报,我现在的果报要快乐,我不允许痛苦出现。那么他会为了追求今生的安乐果报,牺牲他的业力,不惜造业,愚痴。就算他成功了,一个人如果因为造业而得到安乐的果报,我们要知道造罪业不可能招感安乐的果报,那表示说他本身就有善业,不是造罪业你也可以得到这个果报。

一般人是重视果报,我们修行者不是。我们遇到痛苦的时报,我们会认为这是过去的业,我应该随缘消旧业——认命!重点是我不应该再造罪业,所以修行者会注意因地,菩萨畏因,因为我知道我造这个因,以后会创造一个来生的果报,我现在果报是前生的业所招感的,让它过去让它释放完就算了。所以讲,我们每一个生命的每一个点生命就像一个水流,每一个点都同时有两个东西,第一个受用果报,第二个创造业力,受用果报、创造业力。

我们修行人重视是在因地创造业力,至于现在是快乐、是痛苦、是尊贵、是贫贱,那个是没办法改变的,那是前生的业,预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重点是预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所以这个心识有两个部分,我们再复习一下,第一个,它有造业的功能,就是前六识跟第七识。第二个心识有储藏的功能叫第八识,有的心识是负责储藏,有的心识是负责造业,构成整个个体生命不断的流转,不断的变化,不断的相续。大家有没有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讨论。

我先了解一下我们之间的一个互动关系,你都没有听过唯识的请举手,好。谢谢。

《三十颂严格来说初学者是不适合,我尽量把它讲浅一点,但是你听不懂,我希望你不要放弃,因为有时候佛法也不可思议,诸位今生没有学,你很难说你前生没有学过,从异熟识的角度,你今天会能够来到有讲唯识,讲《唯识三十颂的地方,也可能你前生学过,没准在后面哪一句话会触动你过去的善根。你只要坚持下去,可能你听到后面你会懂。所以刚开始你们觉得很生疏,这个法你好像没有熏习过,但是没关系,你越听后面就越清楚。

如果你在学大乘教法,你不学唯识学,那你这个大乘教法就很难清楚,这个缘起你很难清楚,你很难清楚的话,你在断恶修善的时候,就不知道你的心中哪些应该断,哪些该建立,有所破坏、有所建设。你在断恶修善的时候,你就会笼统,影响到你断恶修善那个坚定的信心跟力量。因为你教法的学习不够,你观照力就会模糊,观照力模糊的时候,你在断恶修善的时候就会犹豫不决。

研究唯识学是很辛苦的,说实在,我自己的经验,但你研究过以后会受益很大,你看到这个人是怎么回事,这个人他有他的前因后果,他的心识是怎么变化?

所以说我们在研究唯识的时候,预定有十二次十二堂课,我们大略的把《唯识三十颂带一次,那么只要诸位愿意学习,我相信诸位这个课程一定会得到一个很大的收益。如果你已经有唯识的思想,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是个初学者,我希望唯识学这个课程会给你一个大纲的了解。

大家都没有问题。好,今天到这个地方,我们回向,请合掌: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