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6章 《佛山文艺》(求收藏,推荐)(1 / 2)年代文娱:我的好妹妹遍布全世界首页

世界如其所是。人微不足道,人听任自己微不足道,人在这世界上没有位置。

——V.S.奈何尔,1979《大河湾》

……

这个年代,蒸汽火车头仍旧还在服役,速度十分地慢。此时的主流是装备柴油发动机的绿皮火车。

绿皮火车的时速提高到了每小时78公里,从燕京到广州大概需要30多个小时,也就是得在车上呆一天两夜。

整個剧组上上下下加起来小两百来人,只有摄影和美术可带着昂贵的设备坐飞机先去了,剩下的全部坐火车,而且是硬座。

至于卧铺想都不要想,根本就买不到,也不知道都是谁在做。

黄文彬早有准备,带了一小块棉被,既可以垫背,也可以垫屁股,要是睡觉了,还能盖在身上。

“上了车,大家尽量结个伴,不要单独行动。”

陈怀恺在上火车之前,冲所有剧组成员喊话道:“不要随便吃别人的东西,不要相信随便相信别人的话,更不要买东西。”

副导演于羊占跟着提醒道:“你们有任何需要,找你们的组长说,他统一帮你解决。”

因为剧组的人实在是太多了,陈导为了方便管理,将六个人分为一组,任命其中年长的人为组长。

火车站一直是鱼龙混杂的地方,这里被偷东西已经是最轻的事故了。

直到八十年代开始严打,又有几次大规模的反扒行动,才把火车站的各种黑恶势力肃清干净。

但是,即便到了后世,火车站仍旧是一个很微妙的地方,小心为上绝对没错。

上了车,各自寻找自己的车厢。

黄文彬这一组的六人是张国力、王刚、张易谋、张嚟以及李雪剑。

这几人能进组都能黄文彬有关系,所以即便年纪最大的王刚当了组长,但是能做主的还是黄文彬。

王刚也相当自然地捧着黄文彬说话,好像是天生的技能一样,而且不让人反感。

漫漫旅途,最是熬人。

尤其现在是夏天,车厢里弥漫着各种难闻的气味,更是一种折磨。

黄文彬只能给自己找点事作,在小桌上摊开一撂稿纸,开始旁若无人地写起小说来了。

“哎,别吵吵了。”王刚看到这情形,立即冲边上的人轻声提道:“编剧要写作了,大家安静点儿。”

一听这话,张易谋、张嚟还有李雪剑都不由得探头过去,想看看黄文彬在写什么。

结果凑近一看,发现最上面的标题写着《一代宗师黄飞鸿》。

对于黄飞鸿这个人物,此时的内地其实知之甚少,像是搞文艺创作的还知道去年有部《醉拳》很火,讲的就是黄飞鸿。

大陆普通人是真的没怎么听说过,直到九十年代李连杰演的黄飞鸿系列,才让这个名字传遍大江南北,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从此时不时就会有一部关于黄飞鸿的影视剧出现。

黄文彬就是知道《醉拳》火了,才打算蹭上这个热度。

因为《醉拳》接下来还会去日本和韩国还有东南亚上映,直接引爆了整个亚洲,成为了很多个国家的票房冠军。

正好黄文彬穿越前就看过很多黄飞鸿的影视剧,又有徐克的黄飞鸿系列打底,不抄白不抄。

黄文彬的打算,就是以徐克的黄飞鸿系列为骨干,中间穿越其他黄飞鸿的影视剧,写一个超大长篇的系小说。

这东西在港岛肯定会受欢迎,其实在大陆肯定也能受欢迎。

只是大陆现在的报刊杂志,思想上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放开,主流仍旧是“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以及“改革文学”,像这种通俗小说还几个杂志敢刊登。

黄文彬写的第一部就是以《黄飞鸿之壮志凌云》为骨干,穿插一些释小龙版《少年黄飞鸿》和电影《铁马骝》的情节。

他写得很快,几乎文不加点。

围在他边上的几人看得也相当过瘾,世界上居然还有这种小说,实在是精彩之极。

他们几人屏住呼吸,生怕一点轻微的声音就打破了黄文彬这种全神贯注的状态。

另一个包厢,有个长脸老人正满脸愁容地看着窗外。

这老人看上去大概六十岁左右,穿着海蓝色的确良的衬衫,整个人斯斯文文,很有气质。

他叫王影,是粤省的地方刊物《佛山文艺》的主编。

《佛山文艺》创刊于1972年,但是接下来的几年发展得并不好,发行量最低的时候甚至不到一千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