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建业曲起右脚,两手撑地,努力想起身,但一用力就感觉头疼欲裂、浑身乏力。试了几次,头皮就冒出豆大的汗珠。最终还是放弃了。
“刘大哥,还请帮个忙,再搀扶我一把去府衙走一遭。”戚建业转头唤着刘能。
“建业兄弟,且慢着点,你身体还虚,俺扶着你。来,慢点,慢点,……”刘能殷勤上前,先把腰刀取下挂在后背,再弯下腰,小心翼翼地把戚建业的左手搭在自己脑后,右手托着腰,用力把戚建业搀扶起来。
戚建业此次立了功,入了知府青眼,又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可得好好报答。
瘦弱书吏也关切道,“戚书吏,陶府尊说不用着急,徐行前往便是。目下,府尊正和同知、通判、指挥使等大人们商议公事,估摸着还要些许时辰,也不急于这一时半刻。”说着,也上前搭了把手,二人扶着戚建业步履蹒跚、一深一浅慢慢向府衙走去。
一路上,家家户户关门闭户,窗户也都关得死死的,丝毫不见往日人流如织、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路上除了卫所军卒,就是从各家各户抽调上来的民壮。各街坊、墙上都贴着戒严告示,仿佛昭示着之前金军来犯、大敌当前的紧张局势。
约摸慢行了一刻钟,三人行至府衙。府衙内外,人来人往,异常繁忙。据登州卫沿途派出的多路斥候回报,金军确已逐次北撤,向京师附近的金军大队汇合。
这才让登州府阖府上下松了口气。
金军退去后,府衙各房、捕快也没有空闲功夫,难以停下来喘口气,按照知府的命令加紧处置后续城墙修缮、民众抚恤等各项事宜。登州卫也有一些军务需要地方协助处置。
此刻,知府陶行先正与同知崔直浩、通判沈统、登州卫指挥使戚显宗、指挥同知郑国昌等主要职事官吏在府衙正堂议事。
陶行先,字伯言,时年三十八,浙江行省金华府浦江县人,大吴大业元年丙辰科二甲进士。
大吴科举每三年举行一次,每次仅取进士三百人。一甲三人,二甲五十人,三甲二百四十七人。每逢国有大庆喜事,皇帝偶会加试恩科,但未成定例。
故能通过大吴科举入仕者,除特旨加恩、家世显赫、家学渊源者之外,无一不是十年寒窗、饱读诗书之士。
陶行先出身浦江县富裕小地主家族,苦读四书五经、专研举业十余年,从二十岁通过县试考中秀才之后,一路突飞猛进,顺风顺水,举业有成,在自己二十六岁那年就中了二甲进士,可谓年少俊杰、春风得意。
他的运气也非常好,当时的座师正是时任礼部侍郎、当今次辅叶向高。陶行先也是个会钻营的,经常出入叶向高府邸,或请教学问,或赠送礼品,或帮着老师家里处理一些私务,或上门与几位叶公子交流经义,只要是有益于老师家的事,可谓事无巨细,尽心尽力。
陶行先这么卖力表现,叶向高也自然看在眼里。
所谓朝中有人好做官。陶行先入仕后,在叶向高的推荐和安排下,先进入内阁观政,后如愿进入吏部文选司任主事。虽未入选庶吉士进翰林院,但在文选司协助主管天下正四品下官员选授,位卑权重,深得各部尚书、侍郎看重,日子过得相当滋润。后逐次升任吏部文选司员外郎,吏部考功司郎中,仕宦生涯和同年相比,不说一骑绝尘,决计也是只快不慢。
这都要感谢恩师的提携栽培啊。
转任登州府知府,也是得到座师叶向高的指点,出来刷地方官履历,方便后续回京继续提任。毕竟,本朝太祖出身百姓,深知身居庙堂的衮衮诸公们养尊处优、不知民间疾苦,登基后定下铁律:非历州县者不得进中枢。
故大吴朝廷内阁辅臣,六部尚书、侍郎,都察院都御史、副都御史等正三品上的堂上官,不论愿意不愿意,都有地方官任职经历。
当然,能下去还要能上来。如果朝中无人,一旦从京官任上下放地方,无人提携看顾,辗转多地任职,一去经年,白了少年头,黄花菜也要变凉。毕竟,官场上年龄是个宝。多少官员在地方上蹉跎了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