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官场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官员走马上任,除了带上家眷,还会带来一批吏。
到了官员卸任或者易地为官,又会带走一批吏。胥吏俨然成为官员的私人物品,随身携带。
新官和胥吏差役们之间有着非常微妙的关系,官员对这帮办事人员既要依赖,又要防范。生怕自己的权力被架空,受其挟制和蒙蔽。
明朝规定“南人官北,北人官南”,只要想做官,就只能穿越半个中国。
清朝虽然有所缓和,但官员依然不得在家门口为官。先是三百里,后是五百里,最后发展到千里为官,称为“避籍”。
红楼朝官员远赴他乡,异地为官,可以说是一个人去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复杂的社会关系。就连平时说话也是鸡同鸭讲,南腔北调。
那么官员赴任,如果能够带去几个知根知底的老部下,尤其是被官员视为心腹的胥吏,那情况就会大为改观。这等于是带了几个帮手,本来一个人去面对的复杂局面,就变为几个人共同去面对。
官对于吏的驾驭程度因人而异,有的官员比较聪明,可以把手下的吏掌控得恰到好处,但是有的官员比较昏庸,就可能被吏糊弄和忽悠。能够在上任的时候带上几个“自己人”,做官的保险系数就要大许多。
那些看门的或者服侍官员的青年男子就是门子,老百姓私下里习惯将其称之为“小二爷”。官员是老爷,他们是小二爷,门子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门子的选任,也是很有讲究的,门子一般来源于当地老百姓当中十五六岁的小孩,他们一般唇红齿白,面容姣好,比较干练。
然后这些小孩就陪伴在官员的周围,为官员穿衣戴冠,上茶点烟,伺候他们的生活。
时间一长门子的职责,就逐渐进行分流,有些当了衙役,有些当了捕快。他们是伴随在官员鞍前马后的跟班和常随,和官员的关系最为亲密。
门子这样的人,不足为奇,古代现代处处可遇见。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有干大事的眼光和谋略,懂得虚以委蛇,趋炎附势,变化多端。所以,即便不是贾雨村,门子照旧会投靠新任知府。
贾雨村要做清官,就必须比贪官更奸诈,首先要保护好自己,一定要先身在暗处,观察明亮处其他人的行动,保持静默,从而细心观察别人的举动。
这样,所有人的内外情形就都真实地展现在自己眼前了,就不会很被动了。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个人鹤立鸡群,祸患也必然降到他身上,这是从古至今不能改变的道理。
善于养晦的人能得到长远的利益,不善于养晦的人,大祸就在眼前。
坦荡荡的君子,在封建官场真是寸步难行。人生百态,世事无常,万般滋味,皆是生活。
贾雨村惯看风云,接下来,他不再是那高高在上,疾恶如仇的老爷,却变得接地气起来,忙携手笑道:“原来还是故人。”
并且赏他坐了说话,门子不敢坐,雨村笑道:“你我也算贫贱之交了,此系私室,但坐不妨。”
雨村的热情和周到,让门子斜签着坐下了。如今,门子在贾雨村的手下做事,此时最关心的是,门子为何而来。
门子开口便道:“老爷荣任到此,难道就没抄一张本省的护官符来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