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以当时于谦兵部侍郎的身份,在朝堂上他还说不上话。
所以,能够阻止迁都的,只有一个人——孙太后。
至于为啥。
因为孙太后的老家就是山D的,她本身就是北方人,你现在让她再回南方,现实吗?
所以即使内阁再闹挺,也没啥用。
因为你奏折上去,到司礼监这儿,人家孙太后一票否了就给你。
孙太后是要为自己和家族考虑利益的。
当英宗出事后,她的第一反应就是立朱见深为皇太子。
因为这样的话,即使英宗回不来,噶外面了,等朱见深继位,她的身份依旧是太皇太后,一样可以控制朝政。
而这些人中,真正在乎英宗死活的,只有于谦。
但别想多了,他不是盼着英宗好,相反,他是盼着英宗死。
因为只要英宗活着,就有回来的可能。
而英宗回来,那么他们这些参与兵变的,就一个都跑不掉,必死无疑!
所以,接下来阻止英宗回京,就成为了他们的首要任务。
故此,首先就要把京城的兵权抢过来,当于谦听到英宗还活着后,第一反应就是调兵。
英宗实录记载,八月十九,于谦以兵部的名义,调遣山D备倭兵四千五百人,又调北直隶运粮官三万六千人,共计四万零五百官军进京。
第二天,八月二十,又紧急派文官到北直隶、山D、山X、陕X、河N,命各府挑选两千精壮之士入京,听旨杀贼。
明朝的北直隶、陕X、河N都是八个府,而山D是六个,山X是九个。
如果每个府出两千人,那么加起来就有七万八千人。
算上前面四万部队,仅仅两天时间,于谦就调集了接近十二万大军进京。
英宗此时正在大同和宣府叫门,那他调这么多军队干嘛?
抢京城的控制权!
反正大同宣府都兵变了,也就不差北J这一个地儿。
英宗在巡边前,将北J的军队交给了自己的姑父,驸马都尉焦敬。
但他这个姑父,经历比较坎坷,立场不太坚定。
因为英宗当时带走了所有精锐,剩下的几万京军,基本都是老弱病残。
而于谦从外面调遣的军队,远远大于留守京城的人数,面对如此压力,焦敬最终妥协了。
八月二十日,于谦调大同参将石亨进京,升右都督,掌后军都督府事,全面接管了京城防务。
此时,京城已经控制了,下一步就是如何拿下皇城,也就是紫禁城。
咱们看过清剧的,就知道里面掌管京城的是九门提督,而守卫皇城的则是领侍卫内大臣。
这两个人,是分开的。
而明朝也差不多。
英宗离开后,负责守卫紫禁城的是锦衣卫指挥马顺。
接下来,就不用多说了,于谦压根就没动手,这事儿就被内阁给办了!
八月二十三,锦衣卫指挥马顺在朝堂被一群老头子当场打死。
这才是真正的夺门之变。
是于谦和内阁联手,夺了孙太后的门!
因为在对付太监和锦衣卫这事儿上,于谦和内阁的利益是高度一致的。
马顺死后,于谦利用朱祁钰控制了朝政,而内阁则借机杀了王振全家。
国榷有记载,文官在抄王振家的时候,有一句话:族属无少长,皆斩。
意思就是,就连王振一族的小孩都没有放过。
朱元璋曾定过,祸不及妻儿。
且明朝的皇帝也杀了不少文官,但,从来没有牵连到孩子。
而明朝之所以会亡于文官之手,是因为这些家伙做事太踏马没有底线了!
夺门之后,宣府总兵杨洪封昌平伯,控制了京城以北。
左都督石亨,封武清伯,掌管了京城兵马。
而于谦则控制了朝政。
在处理马顺这件事上,因为内阁表现不错,吏部尚书王直加太子太保衔,礼部尚书胡潆加太子太傅衔。
大家皆大欢喜。
而在夺门之变中,损失最大的就是后宫,孙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