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面那些客套话叫朱元璋都删去了,留下的就是单纯的方法,因此字数不是太多。
如此一来,也叫他们不能徇私,以免朱允熥往日里不太好的名声,拖累了他的奖赏。
当然,如果这几人认为这道奏本乃是朱允炆所写,因此提高了奖赏的规格,那便是朱允熥赚到的部分。
为了防止暗中有小动作,朱元璋下令道:“叫他们几个这三日都在宫里头待着,什么时候有了具体的章程上奏,就放他们回去!
没有咱的命令,其他任何人不得打扰,这件事情,交给锦衣卫去办!”
宫里头有小动作这点子事情,朱元璋心里头门清。
夺嫡的关口,不知多少人多少双眼睛注意着动静,人心隔肚皮,有小动作实在是正常不过。
只要不过火,朱元璋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潭水不浑浊一点,其他人哪敢有野心想法子夺嫡呀。
朱元璋只确保一点,那就是兵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绝对的权力来自于绝对的暴力。
五军都督府还握在他的手里面,这些个文官再怎么闹腾,朱元璋心中也没有半点慌张情绪。
只要武将不掺和进去,朱元璋便有耐心,看着这出大戏慢慢的上演。
……
回到办事处,詹徽将奏本放下,几人聚在一起,并没有先讨论黄河水患的事情。
而是就这份奏本属于谁,展开了一番思索和论证。
最终,几人一致认为,这份奏本,应当是朱允炆所书。
虽说几人最终判断失误,看起来有些愚笨,但这也是人之常情。
就好比在一个班上,朱允炆就相当于尖子生。
从小就聪明,品学兼优,门门考试95分以上。
上一个这么优秀的学生叫做朱标,现在已经考上了清北,妥妥的天之骄子。
而在这个尖子生朱允炆身上,所有老师都看到了朱标的影子,并一致认定,这小子未来也肯定是清北的料子。
于是,大家都称呼朱允炆为小朱标,寄予厚望!
而另一个学生朱允熥,毫无疑问的后进生。
平日在学校里不读书,还到处惹祸,动不动就搞危险事件,大家心里都很烦。
考试一般都是白卷,心情好随便涂涂写写,靠运气蒙一个9.5分。
就这学生,你恨不得赶紧送走,简直是灾难。
现在有一场模拟考试,全班都参与进来。
由于是采用封名外加扫描识别卷再加外校老师改卷,看不到名字,也分不出笔迹。
然后出成绩的时候,有一个95分的全班最高分,你认为这分数属于谁?
是尖子生朱允炆,还是后进生朱允熥?
做出判断的依据会是什么?
詹徽几人的思路就是如此。
平时所看到的表现,成为思路延伸的重要参考对象。
刚确定下来奏本主人,便有小太监过来传旨。
一听到这三天时间都不能离开,而且有锦衣卫监督,几人面色又愁苦不少。
接了旨意,几人回到办事处,詹徽叹一口气,道:
“诸位,看来我们得尽快了,超了时间,外面那些锦衣卫,恐怕得拉着咱们上午门外了。”
赵勉心中一惊:“资善兄,未免太悲观些?”
“呵呵,你当陛下的刀不锋利了?”
詹徽压低了声音,“现在出事,可没人保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