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宋以来,就这么个坏风气,还特么源远流长,不能根治,你说气人不气人?
公司从副总到门口的保安队长,都在捞钱,这公司,不倒闭破产,还等啥呢?
这就很不好……
现在的士大夫阶层就是这么想的。
南宋国破时大臣忠心?
灭国时谢太后有份圣旨不是在骂大臣,难道是骂狗么?
“我国家三百年,待士大夫不薄。吾与嗣君遭家多难,尔小大臣不能出一策以救时艰,内则畔官离次,外则委印弃城,避难偷生,尚何人为?亦何以见先帝于地下乎?”
后留存有汪元量的一句诗:“满朝朱紫尽降臣。”
在南宋亡国时,真正像文天祥、陆秀夫那样的死节之士,无疑只是凤毛麟角。
史实证明,无论是北宋末、南宋初,还是南宋末,大多数士大夫并没有响应范仲淹和欧阳修的号召,做守节者或死节者。
自己做不到偏偏要求别人要做到,结果到明朝出了个水太凉先生,真真无耻!
邢承恩觉得往往越是缺什么才越是鼓吹什么,最不守节的儒生反而是喊的最响的那批人。
兄弟情深李世民,善待功臣朱元璋,这都是名场面。
所以自己要打造一个新兴的阶级来对抗他们,如果只是扶持一批人很快就会被同化。
要是一批新兴的商人阶级团结在自己周围,还都读书,自然会和地主阶级斗争,这是很难被同化的。
而且皇权也很难万世不易,比如明朝的老朱为了稳固皇权那是煞费苦心。
话说,老朱一生也是够辛苦的,特别是当皇帝后,工作像高三学生冲刺一般拼,而且连续几十年。
正儿八经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晚。
很难想象一个皇帝,不仅要管臣民穿衣(颜色、面料、款式)、吃饭(穷人这不能吃、商人那不能吃、五品以下某某不能吃)。
连后代穿什么衣服、系什么颜色腰带,也给定制的详细无比。
甚至贵为天子,他还为全国几乎所有行政机关进行详细分工。
比如,行政公务、司法裁决、仓储准备、人口统计,甚至连街道清洁都逐一分配到人。
不但如此,他还详细说明工作该怎么做,做时该注意什么,一一列举唯恐不能穷尽。
如人口流计时要注意那些事项,如何进行核查,隐瞒人口的常用手段等等都列明出来。
还比如街道清洁工,详细到出门先迈那只脚,扫把怎么拿,怎么扫干净。
以旁观者角度看,老朱是一个十分勤劳、十分能干的皇帝,他不仅给各行各业写说明书,还参于津法制定。
后世最为熟知的便是大明律。
而在老朱时期,普法最广的不是《大明律》,而是一本叫《大诰》的律法书籍。
这本书包含约一万多案例,它能够问世,也和老朱心太细有关,他担心老百姓看不懂、不理解大明津,于是用生动案例来表述。
每个故事,其中人物皆有名有姓、有出生地,老百姓茶余饭后当故事看。
为推广《大诰》,老朱更是费尽苦心,毕竟大部分老百姓都不识字,于是他想出一个看似匪夷所思,却极其有效的好办法。
比如李四犯罪,县官已经定罪,下一步应该是坐牢、流放或杀头,但是不急,差役还有一件事情要做。
那就是把李四押回家里,找一样东西,找什么呢?
就是《大诰》,如果找到,那就要恭喜李四,如果被判流放,就不用去了,回去坐牢就行。
如果原本判杀头,那就能捡一条命。
反之,如果家里没有这本书,那也要恭喜李四,如果被判流放,则不用辛苦走路了,直接表演摘脑袋。
其实按理说,家里有这本书,说明是懂法律的,按照常规,知法犯法应罪加一等,不过在当时而言,这也算是老朱能想出的最好办法。
也是聪明的办法,所以那些总认为古人很蠢、很笨、很落后的想法要不得。
老朱制定许多‘说明书’是为什么?
为江山永固,为子孙后代永不挨饿。
但是,就在他死后不久,许多事情不仅没有按他设想的发展,反而背道而驰。
比如老朱废除丞相制度,限制大臣权利,然,明朝内阁却比以往任何丞相都更专权。
老朱制定黄册(户口本),规定老百姓不得四处流动,然,明朝中后期流民成风,四处游荡,丝毫不受束缚。
老朱严令太监不得干政府,可是明朝太监个个都是重量级的。
老朱给他的所有子孙都准备有爵位和俸禄,然一百多年后,他的很多后代都家道中落,穷困潦倒。
那些老朱认为可以使用千年万年的‘说明书’,短短百年便已经烟消云散。
这些又说明什么?
老朱妄想支配历史,却不知道他只是历史的客人,客人居然想反客为主,可能吗?
邢承恩认为,真正支配历史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他们是辛勤劳作的农夫,是窗下纺织的妇人,是官道上来往的商贾,是朝堂上进言的官员,是孤灯下苦读的孩子。
这些人大多数注定默默无闻,都无法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但他们才是历史真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