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弯绕绕,历经两个月多,踏入了北区。
北边不如南边富饶,野味少,人更少。
“好饱啊~这感觉真好!”小男孩仰卧在地上,摸着肚子,望着蓝天白云,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这边没南边那么多野味,不过足够我姐弟二人待一阵子了。”摊开双手,躺在小男孩身侧的女娃,一脸知足的表情。
……
转眼,子雨与姐姐栖居于北山已有三四载。
二人能在北山栖息三四年,得益于一洞穴。
此洞冬暖夏凉,位置隐秘,是两人三年前偶然发现的,他们管此洞叫青夕洞。
洞内多为青色系的石壁,此洞曾经似是什么非同凡响之人的住居之地。
洞内有六个石室,其中四个是完好的,其余早已碎废坍塌。
四室中,三个带石床,一个内有青泉,二人称之为青泉室。
其内,四壁皆有图案,人形的、日月的、山湖的、植物的。
最惹眼的,莫过于三四尺长宽的壁玉池,池子高于地板六寸九分。
池壁为淡青色有深色纹理,花状的、云雾态的、鸟兽形的等七八种。
池内即是青色泉水,池中央有石台,上有如油纸伞般的石柱体。泉水从其顶端细孔喷出,细细水柱犹如撑开的青伞。
水虽在流,却不见水位变动,令人惊奇。
这壁玉池子两人也取了名,叫青池。
一步入青泉室内,即可闻吸见一股淡淡的,又夹杂着一丝丝涩苦的醇香气味。
这味儿沁人心脾,使人心悦神怡,靠近池子便知,这香味来源于奇特的泉水。
因这气味儿,子雨二人经常来青泉室,吸上一吸,每次一待就是许久。
两娃虽时常去青泉室,但从未进入池内洗澡,甚是珍惜青池。
今日,两人第一次先后进入青池泡澡,并且换上了改良的新衣衫,一改三四年来的邋遢形象。
半披发的男娃子,已没了从前粗糙的皮肤,取而代之的是细腻,配上改良的衣衫,已有两三分少年气质。
溪歌依然是扎着高马尾,梳着齐刘海,但额角边多了两缕长发,眉清目秀的鹅蛋脸,流露出一二丝冰冷。
这冰冷,哪怕是改良的男式衣衫也遮盖不住。
衣衫是当初铭南为二人准备的,宽袖长袍,经溪歌的巧手改良后,已不在肥大臃肿。
沐浴换衣,蜕尘祛垢,只为一事,念书。
几天前,两人在外狩猎时,解救了一位二十七八岁左右的男子。
此人自称姓龙,说自己是学堂夫子,喜欢打猎,但却没有出猎过。
心痒难耐的他,趁着空闲之际,便自己一人来山里试试。
却没料到,会不慎掉进子雨二人的陷阱里。
将之救起后,三人在一起相处了两三天,龙夫子也学会了捕猎。
分别时,他告诉二人,过两天他们可以去塘子学堂识字念书。
关于念书这事儿,在男娃子五六岁时,姐姐进学堂念书的第一天起,他就很想跟着姐姐一同去学堂,奈何,学堂需满九岁才收纳。
“今日终于能实现与姐姐一同进学堂,识字念书的愿望了。”子雨乐滋滋道。
溪歌笑问弟弟道:“你小子,乐什么呢?”
“姐姐你是清楚的,从姐姐进学堂那天起,我就想着,哪一天我也能与姐姐一起进学堂呢?”
“今天终于能实现了呀!我能不乐吗?!”
溪歌抬起右手,弯曲起食指,轻轻敲了一下子雨的额头:“行了!姐姐晓得了。”
“时辰不早了,我们该出发了!”
珂玥山北边到塘子学堂,须穿越珂玥山南边六七百丈,山路难行,需两三刻钟,再往东南前行五百丈余,方是学堂所在。
学堂门口,横匾老旧,上书塘子学堂,四个飘逸大红字。
进门,两侧是对称的数颗十几二十寸粗,高四至六丈的树木。
金黄一片的枝叶,飘飘洒洒,铺满了道路。
道路尽头是台阶,有数十阶。
阶上是宽广的青石板铺成的庭院,十几丈长宽,其三边皆是陈旧房屋,两侧对称,较小,约有四至六间屋子。
正对阶梯的,最大也最高,有两层,约六七间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