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轩不是那种短视的人,他知道曾文心的作用,也知道这个人在他手中,要怎么使用才能使利益最大化。
从这几天对曾文心的观察来看,随着她的加入,第9快餐品牌的管理细节方面又有了很大的提升,无论员工效率还是整体的工作氛围,员工做事的积极性,都明显提升了很多,这一样样的细节积累起来,那就是商业壁垒,品牌壁垒啊。
别人想要模仿,想要抄袭都很难学到精髓。
后厨的出菜品质一直没有太大波动,即使杨厨休息,两个炒制也可以勉强接替他的工作。
所以菜品味道没啥问题,复购率仍然很高。
不过为了防止顾客吃腻,陈轩还是隔几天会换几道菜,所谓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也不知道下一颗巧克力是什么味道,对于顾客来说,因为店里的出菜经常会换一下菜单,所以明天又能吃到什么美味,总是令一些顾客很好奇。
此外陈轩做了用户调研,请他们在点评卡上留下自己的评价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收获大量好评。
当然也有少量顾客评价菜太辣了,油脂有点太多之类。
对于这些评价陈轩完全不理,因为根据他的经验,在现在这种生意非常火爆的情况下,就不要去调菜的味道这些了。
因为众口难调,很有可能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在生意特别好的时候就尽量别调菜的味道,否则虽然满足了小众食客的口味,但很有可能会得罪沉默的大多数,最后生意下降,老板找不到原因,又认为是菜的问题又乱改,结果越改越差,越改生意越不好,最后改倒闭了都有。
改良改良,改到最后变改凉,这种事时有发生。
事实上在很多公司里面,有很多规章制度还不如不改,有的时候可能高层领导的想法是好的,以为是互利共赢的,但改了之后却是错误的结果,改得天怒人怨。
所以必须是有非常明显的生意下降的情况下,菜的味道也出现变化的情况下,才应该去调菜的味道。
后厨运转如常,一切照旧,方涛和潘大海两个炒制,因为心中有盼头,所以学得很认真。
现在他们的厨艺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杨志健对他们的教学似乎也并没有藏着掖着,不过陈轩在他们带班时还是能尝出他们做的菜,跟杨志健做的菜,味道还是有一定差别的。
一开始陈轩以为这是每个厨师个人独有的风格,所以同样的菜谱每个厨师做出来的菜,味道都有细微的差别。
但经过仔细观察之后,他发现主要是年轻厨师偷手造成的。
在厨师行业中,厨师偷手的意思是,师傅教徒弟的时候会留一手压箱底的技巧,不会全部轻易传授给徒弟。
但这两个年轻厨师的偷手却不是这个原因,而是他们想要偷懒而节省步骤。
年轻人一般对于厨师行业没有敬畏之心,只想做出差不多的味道,足够应付食客应付老板就行了。
对此陈轩也不太想干预,所谓不聋不瞎不当家,后厨的工作这么累,每天要做那么多的事情,员工的生活也不全是工作,他没有理由要求两个炒制也像杨志健那么敬业。
“只要味道别相差太大,差不多就行了。”看着两个炒制在后厨火急火燎忙碌的身影,他心里说道。
事实上这个问题在餐饮行业非常难以解决,很多大型连锁店在一开始只有几家店的时候味道都非常好,但随着开店数量越来越多,厨师偷手或者偷懒就越来越厉害,味道也越来越差。
随着步骤节省越来越多,味道口感方面都各有下降。
比如有些菜在开始炒制之前,要有一道泡水或者用沸水烫一下的焯水步骤,但很多年轻厨师为了节省时间,节省力气,直接就省略了这道步骤,或者是泡水和焯水的时间不足或者过长,都会影响最后成品的细微口感。
很多会吃的食客是能明显尝出这种不同的。
但往往这种喜欢偷手偷懒的员工,却能在店里干很长时间,为陈轩创造非常多的利益,相反那种干事非常非常的认真,学得非常用心,甚至比师傅做出来的味道还有一定的提升的员工,这种员工反而干不长,经常会学到技术之后就跑路出去自己开店了。
这也是为什么苍蝇馆子和私厨菜的味道总是比那些大型连锁的知名餐饮店味道好的原因之一。
因为苍蝇馆子和私厨菜的老板是在为自己干活,他们从一开始进入餐饮门店学习厨艺的时候,就抱着这种自己开店的心理去学的,所以他们学得非常认真。
相反那种能在大型连锁店长期打工的员工,却有一种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心态。
收完账后,陈轩走出门店,一眼扫去,只见街对面和门前左边不远处的一家门店,似乎已经转让了。
而且看样子大概率是餐饮店,有可能是竞争对手来了。
如果附近多了竞争对手,他们跟陈轩打价格战的话,陈轩的利润率必定会受损。
转念一想,他决定想做早餐。
但不是自己做,而是对外招租。
招聘一个早餐摊,把早上6点到9点的时间承包给早餐摊来经营。
为什么不自己做呢?
因为做早餐太辛苦了,要凌晨两点钟左右就起来忙活了,像这种两点钟就愿意起来干活的员工太难找了。
员工要是能吃这苦,估计就自己去创业,自己支个早餐摊去了。
摆个早餐摊,在那种上班人流量大的地方,在早高峰时间段能几分钟卖一份,一早上能卖几百份,以一份挣两块钱来算的话,一天能挣六七百。
收入还是非常可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