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六子口中连忙大声喊道;“王老爷稍微等候些时辰,小的马上去告诉县老爷过来。”
说罢便下楼骑马向着衙门赶去通知县令。
没过多久,便看到了一位身着暗红飞禽袍子,头戴乌纱帽和镤头,脚穿黑色皮靴的人出现在城楼上,他是曹良柱,崇祯九年丙子任黄安县令,只见他细细观察了这一行人后,便热情的朝着王邵荣喊道。(注2)
“王兄,真是久等了,来人马上开城门让他们进来。”
说罢他还伸出手来使劲的敲了一下吴六子的头,嘴中连连骂道他瞎了狗眼连王举人都不认识,还凉那么久。
看见门开了那一刻,李鸿轩终于感觉到一丝安全,在外面的日子实在是太难熬了,流寇和官兵,两个都不是好东西,城里面至少还存在着秩序,安全了不知道多少。
一行人进城后王邵荣和那位曹县令一路上高兴的攀谈着,自己则是跟着在身后走着,张忠也在旁边跟着,两人大眼瞪小眼也是十分尴尬,还是李鸿轩开口打破了沉默。
“忠叔,这王老爷真好啊,救了我们这么多次命。”
张忠点点头,用平缓且带有感激的语气说道。
“俺小时候家里穷,实在是没粮食吃了王老爷就会借点给俺们吃,收成好的时候也不涨租子,收成差时多少也会接济下。”
“隔壁村子里那个老爷就坏的狠,抢别人田产,让别人家卖小孩,前几个星期前就遭报应了,一家人被路过的贼人杀干净了,家里的粮食被带走一点后也都分给了穷人。”
听到这些话李鸿轩也对明末农民起义有了更深的认识,虽然说存在着军纪十分差,一路烧杀抢掠,伴随着大量挟裹流民,让他们打头阵送死,但是也存在着农民起义的正义性,杀地主分粮食基本每支队伍都会干。
这些都是都是两面的,不能片面的看。
随意与张忠交谈后,二人的关系拉近了不少,也到了县衙。
县衙大堂,宏伟壮丽,威严庄重。大堂正中央,高悬着一块大匾,上面写着“公正廉明”四个大字,字体雄浑有力。大堂左右两侧,摆放着两排古铜色雕花栏杆,每根栏杆上都雕刻着龙凤等吉祥图案。大堂正中央,摆放着一张木椅,木椅用金丝楠木雕刻而成,木椅的扶手和椅背上,雕刻着飞禽等吉祥图案,显得尊贵而威严。
在大堂两侧,各有一排官吏办公桌,桌子上摆放着笔墨纸砚等文房四宝。整个大堂,充满了古代官场的肃穆气息,令人不由自主地肃然起敬。
而李鸿轩和张忠也是在看了一眼后就不能进去了,曹县令准备宴请王邵荣,而他们这群下人肯定是不能进去吃饭的,但是也在外面偏房提供了简单的饭食。
至于那一百多人被安排到城东三山门边上的一块空地,在王邵荣的面子下也安排了粥送过去。
现在饿太久了,只能吃些流食。
李鸿轩这顿饭吃的很充实,也许是饿了的原因,他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饭菜。
注1注2:皆为《黄安县志》中真实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