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睿将目光从远方层层叠叠的云朵上收回,背着手看向刘放:
“王修乃是忠正仁义之臣,却因早逝之故,未能得到大魏封赏。刘中书稍后拟诏,追封王修为亭侯,食邑四百户,荫到其子王宁身上。”刘放拱手应下。
曹睿接着对众人说道:“王必一案不过三月,邺城众臣尽皆胆寒而不敢出府,唯有王修一文臣率官吏营救。”
“虽说这是武卫的职责,可为何王修能如此行事、如此做人呢?”
“朕追封王修,又当众提点越骑校尉,就是为了在这铜雀台上,好生与诸卿讲一讲这道理。”
“诸卿可有所感,可有所得?”
方才司马懿已经说过了话,满宠作为在场的另一位阁臣,向前迈了半步:“禀陛下,臣有一言。”
曹睿颔首:“满将军说来!”
满宠道:“国有伦理纲常,君臣有死难之义。”
“既食君禄,当为君分忧。”
“寻常之时,为君分忧乃是忠于职守、勤于国事、尽心尽力即可。”
“而如逆贼严才邺城作乱这般,这就是非常之时。非常之时当有非常之义,不可拘泥于寻常制度,而应奋力为君、为国效死,以全忠义臣节。”
说罢,满宠复又行了一礼:“还请陛下恕臣粗疏,这就是臣之所感。”
曹睿点了点头,又看向面前的这近二十名臣子:“满将军说过了,你们又是如何想的?”
“朕从你们中各选一人作答吧。”
“杨尚书,你说!”曹睿伸出右手,指向杨暨。
杨暨道:“报国不畏难,攘凶不惧死!”
曹睿又点名道:“卢侍中!”
卢毓拱手答道:“不计祸福,凭义而为!”
曹睿又看向钟毓:“来,稚叔!”
钟毓第一次经历这种场面,自家父亲钟太傅又是衬托王修的背景板,这个少年明显有些紧张:“臣以为王叔治纯臣也,足以为天下楷模!”
曹睿没在意钟毓所说,又伸手指向吕昭:“吕卿乃是外任官。若朝中有作乱之人,该如何行事?”
众目睽睽之下,吕昭竟然当众拜倒在地,高声答道:“若朝中有奸佞危及社稷、危及陛下,外臣亦当努力为之,为国除奸!”
方才司马懿说话之时,中领军毌丘俭匆匆安排了城内防务,急忙赶到了铜雀台。
听着在场多人的见解,毌丘俭站在最外一侧,不住的点头赞同。
曹睿当然看见毌丘俭的到来:“仲恭有何想法?”
毌丘俭拱手:“臣的资历短浅,不提他人、只言自己。若君有危难,臣唯有死节而已!”
曹睿轻轻颔首,看向甄像:“甄卿,你且暂属毌丘将军麾下。初次掌军,多学学做人做事的道理。”
甄像拱手应下,就在众人面前,走到了毌丘俭身后站立好。
太和二年七月,曹睿曾在陈仓染疾,危难之时曾连日不醒。
彼时的曹真、毌丘俭、司马懿、杨阜等人都做出了不同的应对。或为国家、或为君主,都称得上是合理。
唯有夏侯献一人无所适从、随波逐流,因而被失望的曹睿外放到幽州为任。
今日巡幸邺城与诸臣对谈,说的就是这种从不会记载到纸面上的政治伦理。
曹睿看向众人,点头道:“今日在这铜雀台上的,都是朕所倚重的臣子。”
曹睿用手指向众人:“两名阁臣,三名侍中、四名散骑,五名尚书,还有中领军、冀州、魏郡、越骑四人。”
“方才诸卿所说,朕以为都不无道理。可其中唯有司空、满将军两位阁臣,一人善解朕意,一人能识大体,最为朕所看重。”
“满将军总结的差不多,朕再与你们多说两句。”
众人齐齐行礼,口中言道:“谨听陛下圣训!”
曹睿道:“恪尽职守、尽心用事,这是对于天下州郡寻常官员而论的。”
“而你们能站在朕的身前,几乎都是两千石的朝廷重臣,每人手中的权柄都不可小视。对于你们,不仅要做好分内之事,更要在国家和君王遇到危难之时,尽力维护朝纲。”
“这才是君臣大义,而非君臣小义。”
司马懿、满宠两人站在最前,认真看向皇帝的面孔。
曹睿道:“朕久未至铜雀台,却因思及国家纯臣,一时与你们说了许多。”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诸卿,且勉力之!”(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