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便是商议具体的作战情况。
群臣各抒己见,气氛热烈。
最终,定下了先河北,后晋地,再凉国的战略思想。
会议结束后,统帅部的大臣们匆匆赶回,开始策划详细的作战计划。
与此同时,驻守洛阳的张浩,汴梁的徐大牛,汉中的薛崇,三山浦县的刘玉芝纷纷接到命令,快马加鞭返回金陵。
紫薇阁内也是一片忙碌景象,官员们日夜不休,调配着各种资源,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战争。
在作战计划正式出炉之前,各种物资就通过运河,大海,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
这一幕,在普通百姓眼里不过是正常的往前线运送物资,不过在朝中官员的眼里,这些都是新一轮北伐的预兆。
同安侯府内,徐玄志得知这个消息后,对身旁的韩康说道:“韩大人,朝廷这是准备对晋国动手了吗?”
韩康微微一笑,回道:“侯爷,朝廷沉寂一年有余,是时候动手了。此时正好遇到凉国变动,机会难得。”
徐玄志不禁感叹道:“陛下雄才大略啊!”
韩康闻言,笑道:“侯爷能够说出如此话语,下官也就放心了。”
徐玄志看着曾经的长使,心中满是感慨,说道:“让你费心了。本侯也想通了,现在的生活也挺好的,至少富贵无忧,所谓的王侯霸业,就让它随风而去吧!”
韩康举起手中的酒杯,说道:“侯爷,下官敬您一杯,今后,下官很长一段时间,只能用书信与侯爷联系了。”
徐玄志疑惑地问道:“准备前往何地?”
韩康说道:“云南行省最近走私猖獗,朝廷派下官前往边境之地,任知府一职,惩治边境走私。”
徐玄志略微思索,提醒道:“孟国一向安分守己,这应该是陈须陀(原剑南节度使)搞得鬼,你到了那里,要多加小心。”
“多谢侯爷关心,下官明白。”韩康谢道。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韩康起身告辞。
徐玄志亲自将其送到府外,叮嘱他多加小心。
望着韩康离去的背影,他只能暗暗祈祷对方能够平安无事。
自从他来到金陵,也就韩康这一个旧部还会经常来看他了。
想到隔壁的山岭侯姚启徽,他内心又好受一些,这家伙直接成了孤家寡人,以前安南节度府的旧部没有一个来看他的。
想到这,他拿起一些礼物,向着山岭侯的府邸走去。
相比于徐玄志的轻松,大唐统帅部的人员却已经忙得脚不沾地。
伏月初五,周元,杨雄,彭灿等一众统帅部大臣,拿着一份计划书,大步向着皇宫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