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斌端起酒杯象征性的敬了秦淮源一下就自饮了一口,继续说道:
“有一次深入贺兰山腹地,我在一户人家发现一只狗在与一本书一样的东西打架嘻嘻,我赶走了狗,拿起那本书一看你猜怎么着?”
不待秦淮源有所表示,吴斌教授继续说道:
“就是与我们今天遇见的一模一样的羊皮书籍。那本书保存的比我们这些书要相对完整些,封面正中间用烫写金字写着篆体风格的西夏文‘山海经’三个字。西夏人的语言已失传,跟现代的羌语和木雅语关系最密切。西夏景宗李元昊正式称帝前的大庆元年,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三年始成,共五千余字,形体方整,笔画繁冗,结构仿汉字,又有其特点。曾在西夏王朝所统辖的今宁夏、甘肃、陕西北部、内蒙古南部等广阔地理带中,盛行了约两个世纪。元明两朝,仍在一些地区流传了大约三个世纪。全部西夏文字共计5917字,而实际上有意义的字共5857字。古文记录的山海经我看过不少,但是用西夏文记录的山海经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我发现西夏文记录的山海经和中国古代其他任何方式记录的山海经根本就不一样。”
“有什么不一样呢?我说个具体的例子吧,其它的山海经记录东边是沧海,可是西夏文记载的东面却是沧桑。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东边明明是有东海、黄海、渤海和南海的,再往这些海的东面就是太平洋了是不是?可是西夏文的山海经却明明写着的是沧桑而不是沧海。也就是说东面不存在大海,而是大陆!”
秦淮源噗嗤一下放下了筷子,他非常惊讶道:
“这,这怎么可能,会不会是您误会或翻译错了?”
吴斌教授道:“我也希望是,所以今天看到这么多的西夏文《山海经》,你说我能不激动嘛!我粗略的看了一下,这三十八本基本和原先的那本不同册;这三十八本之间也不同册,但这三十九本应该是同一版本的,在内页都有编册号,有一本居然到了第七十二册。看来这套书缺失很大,详细情况得等我们研究完了才知道。”
秦淮源道:“什么,什么?您的意思是说,这么多的羊皮纸书全是同一版本不同册的《山海经》?而且这个版本的山海经会有七十二本以上?这,这怎么可能?山海经全书共分十八卷,原题为夏禹、伯益作,实际上却是无名氏的作品,而且不是一时一人所作。此书大概是战国初期到汉代初期的楚地或川地人所作。全书有《大荒经》四篇,《五藏山经》五篇和《海内经》四篇共三万一千字左右。这西夏文羊皮纸的《山海经》,我们可以粗略的算一下,每张纸有二百字左右,每本书有七、八十张。也就是说每本书有一万五千六百字以上,七十二本书百万字要有吧?!”
吴斌教授道:“是的,我边整理边稍微浏览过,确实同一版本和不同册!是内院藏书,活字印刷,不是手抄本!”
渣先良教授道:“其实古代的《山海经》在当时也是登不得大雅之堂的,就像《红楼梦》、《金瓶梅》、《西厢记》一样,甚至更糟,故手民间抄本居多。《山海经》,顾名思义就是现在的说书讲故事,属民间喜闻乐见的小道消息,和吹牛皮侃大山是一个意思。但是,这里面看似荒唐怪诞的背后确实记载了有可能真实的历史传说。只不过那时科技不发达,文化文明整体非常落后,人们自然对一些历史传说和现象认识不足和解释不清楚,就只好神话、拟人化罢了。所谓假亦真来真亦假,就看你怎么看怎么认为了。其实,作为游牧民族的党项族,历经数百年的辗转迁徙,不断汲取融入了其他民族的先进技术与文化,当然也包括喜闻乐见的听闻和传说,就逐渐编译成册也未尝不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