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安见到了师兄商信和管丰,他们同样对先生的死感到震惊。商信提议这周放周假的时候在天筵阁与众弟子们聚会,讨论此事。
杞崇里本就是东洲的贤者,在诸侯之中颇具名望。在秦国担任四年内阁首辅的期间,其弟子与学生遍布朝野。
由于都师从于杞崇里,他们的关系自然比普通同僚更近一步。
人们把他们称为杞子学派,然而学派在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也渐渐被人忌惮。
阜宁宫前,一队巍峨的仪仗队穿过众人。人群霎时安静下来,自觉地排列整齐。
一个身穿华丽朝服的大员走到府檐下的高台上,面色凝重,看着众人。
文吏开始点名,每念到一个官员的名字,便有一个答到,其中有个别的名字没有回应,都被另一个文吏记下了。
当名字念到二百个左右时,大员挥了挥手,让文吏退下。
这位大员是三位文渊阁辅事之一,名为董应吾,主要负责处理内阁机密要务。
杞崇里担任首辅时,秦王曾考虑到其年近八旬,可能有诸多风险。于是下令,若杞崇里有意外,内阁就由董应吾临时主事,直到选出新的首辅。且新首辅不能在三位辅事中产生。
董应吾叹了口气,面露憔悴,对众人说道:“要告诉诸位一个悲痛的消息,今日申时,内阁首辅杞先生突发心疾,众医竭尽施救,最终还是没能救回,杞先生已经薨逝了。。。奉大王命,内阁临时由我主理。。。。杞先生薨逝,讣告天下,全国哀悼三月,各行事宜延后。祭奠仪式于八月二十一日举行。。。”
董应吾转述了杞崇里去世的经过,接着把杞崇里的功绩称颂一番,随后安排善后事宜,整套程序十分熟练。说到情至深处时,他的表情管理也相当到位,既不失风范,又让人感到一种尽力在悲痛的感觉。
台下,有的人潸然落泪,有的人则为白捡来的假期沾沾自喜。
彭安一直在愣神,对上面的人物作态没有任何波澜。对彭安来说,讲话的声音虽近在眼前,却远似天边。
董应吾称颂杞崇里的功绩,并没有夸大其词。
杞崇里在秦王的支持下,对官府机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废丞相,立都察,设内阁,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内阁的最高领导是内阁首辅,下设三位辅事,每位辅事下设十二名议事,议事下设若干参事,协助统领六部。
原来的兵部改为军部,不打仗的时候由七名将军组成的将军府共同管辖,战时则由秦王任命的大将军集中统一指挥。
秦王设立都察院,监督文武百官,做思想工作。由此秦国形成了都察院、内阁、军部三足鼎立的局面。
在杞崇里的改革下,秦国与西域诸国渐渐消除隔阂,互通贸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弥补了十几年来由于秦赵大战败北而元气大伤的亏空。
秦王对此非常满意,这些措施也受到了百姓们的拥趸。
杞崇里有着极高的地位和赞誉,同时也引起了另一些势力的不满。
秦国立国肇始于兵家起义,朝堂之上自古便有兵家摄政的传统。
而杞子学派“仁德载世”的思想与兵家“军争”的思想相互矛盾,产生出了许多问题。
随着秦国的经济和实力日益增强,军事也发展迅速。
兵家主战派多次向秦王请兵伐赵,却被杞崇里阻拦,两家恩怨在一来一往中产生了,明争暗斗成为常态。
阜宁宫前,众人散去,彭安独自走在路上,心事重重。
夕阳的余晖映照着宫殿与道路,红日缓缓落下,一切有如梦幻。
彭安想到会有这么一天,但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突然。
彭安走在昨日与今日所割裂的缝隙中,仿佛是在拖着背影缓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