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52章 六月朝堂(2 / 2)晋庭汉裔首页

战报递到了尚书省,几乎所有人都不敢置信。毕竟按照战报上所说,这五个月来,在泥阳的这万余晋军,联合鲜卑人,杀伤了叛军近四万人,自身折损则不到五千人。毫无疑问,这就是齐万年起事之后的第一大捷。但却是完全离开了朝廷的指挥下完成的,这叫大家颜面何存呢?

可事实就是如此,在这份露板上署名的不只有刘羡、索靖、李含,在长安的司马肜、夏侯骏、傅祗、解系等人也都签名画押,这说明征西军司已经验证过,刘羡所言非虚。贾谧再也无法忍受,他恨恨地说道:“刘羡不过是一个亡国之后,怎么能让他继续往上爬?到时候,朝廷威严何在?”

蜀汉已经亡国三十多年了,政治基础基本已经消除殆尽。但在讲究家世的今天,让一个亡国之后凌驾在其余名族之上,无疑是会重创其余名士的声望。特别是贾谧这种公开羞辱过刘羡的,私下里肯定会为人所嘲笑。

“当年我一狠心,他立刻就会死在诏狱!”贾谧喃喃地说道。

是的,六年前在诏狱,如果不是贾谧抱着玩弄的心态对待刘羡,他早就死了。之后,贾谧又是抱着摧残人的心态把他扔到了边疆,没想到过了六年,这个人竟然硬生生从关西杀出来了。

露板给三省的官员们都看过后,中书监张华道:

“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件好事,原本关中的局势是火烧眉毛,现在他们救了急,发援兵的事情,可以暂缓到明年了。”

“封赏的事情,我们也可以先拖一拖,等到明年发兵的时候再细论。”

张华的意见,就是还是要褒奖刘羡他们。毕竟想要平叛,朝廷缺的并不是人力,而是时间。去年的关东水患,对于朝廷财政的损害是巨大的。只要今年和明年度过去,关东各州可以正常征税,那就可以调动巨大的物力人力优势来推平叛军。而这一战,恰恰给朝廷争取到了最难得的时间。

只是考虑到对朝中的影响,还有贾谧的颜面,封赏不适合立刻进行,不妨拖一拖,等充分参考了各方的意见后,再做打算不迟。

贾谧虽然仇恨刘羡,但也知道,在如今晋军接连战败的情形下,不可能追究他擅自行动的罪责,只能进行封赏,不然谁还会为朝廷卖命?而且眼下后党正深陷关中失利的风波,有了这份捷报,对于那些宗王,至少也有个交代。

他皱着眉头看了众人一会儿,说道:“如此也好,就先把这份露板发布出去吧。”

贾谧作势就要散会,但中书令陈准紧跟着问道:“鲁公,可这份露板中说的,关西的饥荒将如何处置?”

场中的气氛顿时冷淡下来。

其实不须多言,在场的所有人都知道,关中如今正处在饥荒中。齐万年肆虐关中已经整整一年,两州十郡的百姓无法耕种,流民数以十万计,汉中、弘农地方都上报说,有大量流民流窜入内乞食。那关中的饥荒到底到了什么程度,当然是不言自明的。

也正是因为众人都知道关中出现了饥荒,所以在会议上,大家都极为默契地只字不提。毕竟这么多流民,根本不是国家能够正常安置的。

在国家极富庶的时候,出现了一些地方上的灾荒,国家可以无条件地进行赈济,但这是极少数的情况。早年在灭蜀后,刘颂作为相府掾,巡视蜀地,发现大战之后蜀中人饥地荒,便在没有得到司马昭允许的情况下,主动开仓放粮,半是赈济,半是借贷,救活了许多人命。但也因为私自行事,被除名夺爵。

所以国家遇到灾荒,更普遍的情况,多半是像去年对关东洪灾的处理措施一样,对遭灾的普通百姓免税一年,同时进行低息借贷,分三年归还。

但这仅仅是针对一年的遭灾而实施的,若是像关中这般注定了要连年遭灾的地方,一年借贷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更无情一点说,在朝廷看来,这些地方根本就是无底洞。失去了土地的农民,借的粮贷根本收不回来,再遇到胡人杀戮,马贼劫掠,便会当场横死,让借贷白白打了水漂。

因此,朝廷诸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视而不见,只要没有人提起,就让这些人各凭本事,自谋生路。

可这种处理有些过于不体面了,不管怎么说,关中的百姓都是朝廷的子民。一旦有人提起,说天子与朝堂诸公对百姓的哀苦视若无睹,那也会极大地损害朝廷的威信。

陈准出身自著名的颍川陈氏,他并非是纯正的后党,此前一直在颍川老家养望,威望很高,与诸王都相交甚笃,是个类似于夏侯骏一般的人物。在齐万年叛乱之后,贾南风为了平息众议,这才将他提拔入中书省的。故而陈准地位很高,但实际上没有多少实权。即使如此,只要他不愿背负骂名,也足以在朝堂中带来许多麻烦了。

面对陈准的问题,贾谧不能当做没有听到,他只能面无表情地问张华道:“茂先公,你有没有什么办法?”

张华对这个问题也颇为头疼,他目不斜视地看着屋顶,说道:“等今年的税租收上来,明年可以适当地开仓赈济,但这肯定是杯水车薪,当务之急,还是要活人,很多往日的忌讳,一时也就顾不上了。”

贾谧不耐烦地说道:“但说无妨!”

张华紧接着说道:“可以诏令关中,不禁骨肉相卖,同时令关东富商至弘农,以商兼赈,如此两难自解。”

此言一出,东堂一片死寂。

这个办法过于违背礼教人伦。所谓亲亲之爱,伦常为首,卖子行为向来是官府所不提倡的。虽然暗地里经常有平民卖子的行为,但至少明面上,官府是禁止的。而方才张华的意思是,让官府主动牵头,号令关东富商来关中买卖奴隶,如此既运来了粮食,也减少了官府的拖累。

但谁能不明白呢?商人无利不起早,奴隶买卖必然带来大规模的死伤。这么做,无非是官府表明自己想了办法,至于中间会出现多少惨绝人寰的悲剧,就不是官府的责任了。

“还是尽快把援兵的将领人选定下来吧。”陈准没有更好的办法,唯有低首说道,“越快拿下齐万年,为民除害,国家和民生才能早日恢复往常。”

除去贾谧外,其余朝臣的表情都逐渐收紧。接下来的数日,他们讨论的都是平叛选将之事。(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