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要是硬说就是军校也说的过去,毕竟后世着名的黄埔军校前五期的学习时间,也就是四五个月而已,所学内容也都是紧贴实战而设置的训练科目,而将星辈出的也基本上都在这前五期里面。
真正的将才从来不是靠军校培养出来的,而是在实战检验中拼杀出来的。
学制长短并不太重要,只要这讲武堂第一批的“知识青年”能够扛过去四个月的新兵训练,郭可阳坚信,在以后的实战中一定能够诞生大批优秀的将领。
这批大明的知识青年们,现在还并不知道他们即将面临的是什么样的未来,正都兴致盎然地在十王府前排队等候面试挑选。不少年轻人,还满脑子将来能够封侯拜将、建功立业的幻想。
这所新办军校的面试通过标准,简单的有些令人发指:一能背诵默写千字文,二赤脚身高不低于五尺且无残疾,三年龄十五至二十二岁之间。
十王府现场只考察身高和年龄。
身高测试就是现场立了一个五尺高(一米六)的竹竿,只要比竹竿高的就通过,因为招生布告里早已写明条件,面试者绝大多数都能达到。
至于身体是否残疾,面试官只要看四肢健全、行走正常的也都通过。
而年龄审核就更扯淡了,有官府开证明的直接通过,没有证明的,面试官看对方面相只要不是明显的过了三十的,也一律通过。
之所以选拔过程这么宽松,乃是因为这是皇帝专门给卢象升交代过的。现在的大明文贵武贱,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年轻人愿意来参军已经实属难得,郭可阳可不想要求太过苛刻把人家拒之门外。
所有通过面试的年轻人,每一百人为一队,由近卫师一个班的士兵带着,步行到钓鱼台军营参加文化考试,就是每人一张纸一支笔现场默写千字文。文化考试比较严格,千字文必须一字不差的默写出来,且错别字少于十个的才能通过。
李若琏跟在前往钓鱼台军营的人群里,准备去那里参加文化考试。
李若琏今年其实已经二十四岁了,超过了最大二十二岁的年龄限制,私下里花钱在官府改了年龄,才得以通过了面试。
李若琏的哥哥李若琳是天启二年的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在原本的历史上,李若琳因为参与给魏忠贤建生祠,在崇祯元年列入钦定逆案,被判了个徒三年输赎为民,就是三年有期徒刑但是可以花钱保释的意思。
因为神武皇帝没有像崇祯那样,肆意攀连扩大打击面,李若琳的小问题就被放过了,现在还是呆在翰林院里。
皇帝刚即位发布讲武堂招生布告的时候,李若琳便觉得这对自己弟弟李若琏是个难得的机会。
李若琏从小便喜欢练武,这主要还是受他们父亲的李世茂的影响,李世茂是万历二十六年的武进士,对他们管教严格。只是李世茂空有武进士的身份,却一直不得志,到死也没有机会建立功业,引为毕生遗憾。
李若琏年轻时就有一股子游侠的气质,喜欢四处游历,还曾跑到少林寺与武僧比武。又喜欢读兵书韬略,梦想能继承父亲的遗志建立功业。
在原本的历史上李若琏会在崇祯元年考中武进士。后来又被选入锦衣卫,并在大明亡国时以锦衣卫指挥使的身份,自杀殉国。
但是现在李若琏的命运,已经在他不自知的情况下彻底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