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章 县长下乡面对面(2 / 2)我在大明打鬼子首页

老村长随即挥手示意村民各自散去,亲自在前方引路,将一行人引入自家院落。这村长家的院落虽较他人稍显宽敞,但并无过多奢华装饰,仅是面积较大而已。

竹编的篱笆墙,木质结构的板房,院内饲养着几只鸡禽,后方偶尔传来牛鸣之声。

农家生活本就不同于城里人家的精致讲究,此处进门便是宽敞的堂屋,中央摆着一张桌子,一般会将某个偏僻的小屋作为储存柴火和烹饪场所,做好饭菜后端至堂屋享用,家人围坐一堂共享天伦之乐。

此刻,村长家中共有五口人,老伴、儿媳正忙碌于伙房,添置饭食,十来岁的孙子也在旁边帮忙。儿子则站在一旁陪伴着父亲,一同候着。

王舒元注意到了桌上简单的两菜一汤——白菜豆腐汤、干煸泥鳅段还有一盘咸菜,心中不禁涌起一丝伤感。

他轻声对老村长说:“就按照桌上这几道菜准备一模一样再做些,不得擅自更换食材。本官将在村里逗留一日,还需劳烦村长帮忙找找看哪些人家有空闲房舍,安排我们暂住一晚,所有费用由县府承担。

另外,烦请找几位青壮去小河上村和大河村通报一声,说明本官明日午后便会返回县城,如有冤情或琐事欲诉,均可前来面谈。听说山里尚有猎户居住,亦勿遗漏。您老先行安排,我在附近几家转转。”老村长连连点头应允。

杨霄跟随王舒元踏足了附近数家农户,餐桌上的菜品同样以青菜、咸菜为主,其间或有些河中捕获的鱼虾。午饭后,王舒元领着众人顺着村边的小河开始了上游的巡查。

这条小河,便是村子命名的由来,上游为上村,下游则为下村。自小河下村向北约一里之路,群山环抱中有一片广阔的平地,三面被苍翠的山峦所拥揽,一面紧邻着潺潺流水,且山间还开辟了许多田地。

因此,在这片土地上,小河下村的人口相较于另外两个村落显得尤为稠密。

平日里,这条小河宽约四丈,深达一丈有余,它沿着山脚涓涓流淌,直抵县城。然而,在山口之处,它汇聚成一道四丈高的瀑布。

正是这道瀑布阻碍了河流成为村寨通往县城的水上通道。连日干旱,河水渐趋平缓,一些原本狭窄的河段如今宽度已不足两丈。

当数人返回乡村时,老村长已提前为他们妥善安排了住所。在村庄的中心地带,有一座刚刚修缮一新的房屋,其原主人是一位年约五十的老妇人,夫家姓李。

她有一位三十多岁的儿子,常年在外当兵,前些年还曾几次回乡探望,最近的一次见面已是六七年前,那时他领着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媳妇,并在村里摆了几桌酒席。自此之后,便再未见其归来。

老妇人时常哭泣,自此之后也患上了眼疾,看不清事物。她的儿媳妇并未为其生下孙儿,家中只余老妇与俏媳妇相依为命。

尽管这俏媳妇平日里对婆婆极为孝顺,但因丈夫长年未归,外界纷纷传言已客死他乡。日子一长,是非也就多了起来。老妇始终维护儿媳,两人关系和睦。

三年前的一天,俏媳妇声称进城为婆婆购药,背起行囊便离开了家,从此杳无音信。

村里人纷纷议论,传言她携带着家中的财物与他人私奔。此后,老妇人独自生活了三年,直至半年前因病离世。村民们筹集了一些钱款,安葬了。

这屋子也就没有了主人,村长觉得这屋子正处村中心,荒废了可惜。就让人修缮一下,村里有个红白喜事都在这让大家聚一聚。